“深海一号”圆满完成中国大洋83航次科考任务返航

青岛日报消息,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停靠青岛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标志着中国大洋83航次顺利结束,实现了中国载人潜水器在大西洋的首次载人深潜科考。

在大西洋开展载人科考作业,我国曾一度长期缺席。而随着中国大洋83航次实施,中国大洋载人科考工作布局实现了新拓展,从“两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拓展到大西洋。

中国大洋83航次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其支持母船“深海一号”首次在大西洋开展深海调查研究。2023年12月17日,中国大洋83航次从青岛启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共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成功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作业46次。随着航次的深入实施,“蛟龙”号的持续下潜,本航次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

洋中脊是地质构造过程、生命过程、水动力过程剧烈作用的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热点,孕育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深刻塑造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与联通性调查的重点研究区域。

据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介绍,本航次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搜索、定位和证实多处活动热液区,圆满完成南、北大西洋15个热液区下潜,获取了热液喷口区域温度、甲烷和氢气等第一手环境数据,采集到盲虾、贻贝和蠕虫等宝贵的深海热液生物样品以及硫化物、玄武岩和沉积物等深海地质样品。相关调查成果,填补了南大西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空白,初步掌握了大西洋典型热液环境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连通性规律,将为大西洋中脊公海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成果的取得,“蛟龙”号与其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牵头,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项目,“蛟龙”号的水下作业效率及安全性大幅提升。“蛟龙”号技术性能优化的同时,其原母船“向阳红09”也面临着船舶机械设备老化等问题。2015年,“蛟龙”号新母船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2017年正式开建,定名“深海一号”,2019年交付使用,该专用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为“蛟龙”号持续下潜提供了强力的水下、水面支持。

中国大洋83航次深潜作业负责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说,本航次科考队员们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克服调查任务重、区域跨度大、作业时间紧、海上条件复杂等困难,最终成功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作业46次,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验证了“蛟龙”号的下潜能力、保障能力,以及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精准作业能力。

本站文章如未标明来源,均为本站编译、编辑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龙de船人”,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