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社区 首页 专栏 WaveOcean 查看内容

工程师们,FEA一下?先别着急!

2020-5-27 13:54| 查看: 2329| 评论: 0

给结构工程师布置完任务,通常我都会叮嘱一句:“别急着做FEA”。
  • 会心一笑,心领神会。这是中坚骨干,可放心。
  • 不置可否,拔腿就走。这是急性子,盯紧些防止捅娄子。
  • 认真听从,亦步亦趋。这是工兵,态度端正能力有限。
  • 疑惑不解,刨根问底。这是新兵蛋子,耐心慢慢培养。
  • 心不在焉,颇不耐烦。这是油条混子,早点送走。 
除了最后一个,别的表现我全都经历过。 

第一次从领导那里听到这句话,我还是个新兵蛋子,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为啥,FEA它不香吗?”

香不香,实践了才知道!

FEA方法最先由M.J.Turner和R.W.Clough在研究飞机机翼结构时提出,研究的是振动和平面应力问题,后来逐步发展应用于粱、板、壳等结构的弯曲,继而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1956年发表在Journa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s上的论文,”Stiffness and Deflection Analysis of Complex Structures”,被认为是FEA方法的开端;而创立Finite Element Method(FEM)这个名字的,是论文的第二作者R.W.Clough,其时任教于Berkley土木工程系。

Ray W.Clough博士首次提出有限元这一术语

Clough教授在结构工程领域声名远播,荣誉等身,大作DYNAMIC OF STRUCTURES是结构工程师的宝典手册,值得拥有。

虽然FEA的诞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大规模应用于工程界,要跨越千禧年,等到50年之后的21世纪。

这个时间节点发生了什么?

1999年时候我刚开始读研究生,结构力学实验室里有一个机房,放了6台600M的工作站,配备21寸显示器,专门运行MSC.NSATRAN程序,造价不菲。那个时候会FEA的绝对是焦点所在,每当有师兄师姐上工作站操刀NASTRAN,我等小菜鸟们就扒着门往里面看,既崇敬又羡慕,盼望着自己也能早点学习这项黑科技。

世纪之交,变化很快。网络时代来临,信息快速流通,某些不可说的因素,促使FEA的应用开始迅速扩展。还有一个不大被注意但至关重要的缘由:计算机性能的飞跃。

所有的FEA结构分析,完成了前处理,提交求解的时候,计算机最终做的都是同样一件事:求解多元一次线性方程组。

手算一下试试?n=2,初中生的工作;n=3,不难;n=10,好辛苦;n=100, 1000, 10^5, ……。得了吧,别想了。

换现在的计算机,这都不叫事,一秒运算数十亿次,解一个n=10^5的方程组就一眨眼的功夫。

但计算机的性能并非一直如此强悍,如果说现在的计算机运行速度快似火箭,那50年代的计算机就慢如蜗牛。FEA方法虽然问世了,但是计算机能力跟不上,工程师没有趁手的工具去求解高维矩阵。早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FEA,唯有简化一条路。

结构工程师伤透了脑筋。为了匹配计算机的运算和存贮能力,要严格控制刚度阵的维度,缩减节点数量。首先要对分析对象进行力学抽象,剔除不必要的结构,剥离出最简的力学模型;然后做刚度凝聚,3维结构化2维,2维结构化1维,缩减刚度阵的规模;必要的时候,还要把整体结构拆解,分块分段的分析。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计算机的小肚子容得下方程组的体量。

可以算很重要,算正确更重要。计算机只负责解方程,刚度阵如何得到,节点如何划分,载荷如何模拟,边界如何设置,计算机一律不关心。所以结构工程师在准备做FEA时,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力学模型和输入文件进行反复的纸面推演,力求一次计算完成,避免失误带来的推倒重来。要知道90年代前,计算机是非常宝贵的公共资源,工程计算需要排队预约。严格的实战洗礼,造就了工程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在此过程中,工程师自动解答了3个重要问题:
  • 我要做什么?
  • 我要用FEA做什么?
  • 我如何使用FEA得到我想要的?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世道变了。在神奇的摩尔定律的支配下,个人计算机的性能终于提升到了可以处理高维矩阵方程组的水平,加上人机界面GUI日趋友好,FEA学习使用门槛大幅降低。结构工程师们喜大普奔,削尖脑袋简化模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学习FEA不难了,黑科技秒变工兵铲。短短几年,FEA褪去了高贵的光环,变成了结构工程师的日常标配工具。很多人轻松得意的用着FEA,嘴里说“真香”,心里想“不过如此”。

高看FEA,是因为你不懂;低看FEA,还是因为你不懂。

FEA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没有FEA的年代,工程师已经做出了很多精彩的项目,埃菲尔铁塔1889年建成,帝国大厦1931年竣工,金门大桥1937年通车。这些经典结构依然在正常工作。 

FEA不发达的年代,也有很多有说服力的项目。Bullwinkle, 世界上最深的导管架平台,水深412m,完成于1988年。

图 1 Bullwinkle平台

自Timoshenko后,结构工程的基石再无革命性的变化,结构工程师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几十年前相比没有根本性的不同。FEA是CAE工具里面的一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理论可行变成了实践可行,大大扩展结构工程的实用范围。但无论如何,它也只是一项辅助工具,CAE的“A”(Aided)和FEA里的“F”(Finite),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标签,也是工程师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特征属性。

图 2 简支梁

图2所示的简支欧拉-伯努利梁,给定输入条件,利用理论公式,100个结构工程师得到同样的1个解;但如果用FEA,100个工程师可能得到100个解。

这就很尴尬了,该用哪一个呢?最简单的简支梁都这样,复杂结构怎么办?

于是有了很多骚操作。

曾经结识了一位在某水电设计研究院工作的兄弟,土木出身,交谈甚欢。我问他们有什么结构软件,兄弟说我们什么都有,NASTRAN、ANSYS、FEMAP、SESAM、ABAQUS……主流的全整上;我很是羡慕,连连称善,国字号阔气不差钱。我又问,你们主要用哪个呢,兄弟说我们都用,一视同仁不搞偏袒;我更羡慕了,人资充足,工作做得细致。最后问了一句,结果咋评判啊,兄弟说很简单,选个应力最大的。

我嘴里的咖啡喷出去一半。

手忙脚乱的清理完,定了定神,我回道:“大兄弟,我觉得你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分析的Case不够。不同的网格尺度得对比吧,1倍板厚2倍板厚3倍板厚直到10倍板厚,起码10个规格;梁单元精度有限,改成板壳单元再做,3D实体单元也要分析,至少3类单元形式;剪切对变形的贡献不能忘了,又是2种;边界因素也要考虑,介于简支和刚固之间,至少考虑5种约束条件吧;……暂时先这么多,你等一下啊,我拿计算器帮你算算要增加多少。”

兄弟打一激灵,珍珠随着奶茶一起滑到了胃里,愣了半晌喃喃道:“是咧,咋就没想到这么多”。

FEA的大规模应用主要是借上了计算机发展的东风,而不是自身理论体系的突破与进步。FEA诞生在结构工程领域是一种天意,因为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体系成熟,容易传承和掌握,FEA的结果可以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有些工程领域,如水动力学Hydrodynamics,很多基础的理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软件只能基于现有的框架开发,FEA的使用非常依赖工程师的理论基础、工程经验和个人理解。

所有的FEA都只是工具,工程师需要基于FEA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麻烦的是,结果不只一个。

图 3 ANSYS板架分析结果

用ANSYS APDL分析一个板架,Von Mises应力分布见图 3,结果如下:
  • Nodal Solu + Top:           320MPa
  • Nodal Solu + Middle:            207MPa
  • Elem Solu + Top:             331MPa
  • Elem Solu + Middle:        276MPa

两捆干草饿死驴子,现在送来了4捆,驴子纠结得要活过来了。

后面还有一大车干草。

图 4 输出结果列表

后处理提供了至少有10种应力。再考虑“节点解/单元解/单元输出”、“表面解/中面解”、“总体坐标/单元坐标”等不同选项,FEA可提供的结果足够摆一大桌满汉全席。

工程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作为提供解决方案的乙方,面临两个主要的任务:把工作做好;获得业主的肯定。

做好工作是工程师的职责所在,如何取得业主的信任?拿出专业的表现,完成工程方案提交业主,当业主提出疑问的时候,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专业的结论,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打消业主的疑虑。信任来自于日常交流的点滴积累,而不是凭空飞来的自然结果。FEA结构分析的结果事关安全,是工程项目的第一要务,当业主问到FEA应力结果相关问题的时候,作为结构工程师的你,该如何回答,让业主放心呢?

所以在开始FEA之前,请对着镜子问一下自己:“准备好了吗“?


最新评论

热门文章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4-27 06:4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