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08|回复: 11
收起左侧

伦敦咖啡馆的众筹跨界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咖啡馆本就是交流,互动,合作创新的好场所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3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3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https://www.imarine.cn/thread-714066-1-1.html

过去大家手里只有一个计算器,设计结构就是查阅手册,参考以前的图纸设计,都会留有余地,以防出错。如今,通过三维制图与有限元分析,现在我们有能力计算得更加精确,我们可以确定参数变量,进行模型优化,使我们的结构更多样,更精简。而且有了网络,信息与交流空间突然增大了。大家可以不拘泥于一个工作地点了,也不必非得循规蹈矩地坐在整齐划一的桌椅前工作了。

一如既往地互动,交流,合作,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 13: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威海
离我们还有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各位船友,大家好!请问谁有最新版本的全文库(2012版本)共享一下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It started with a cup of coffee. Lloyd’s Register was set up in 1760 by customers of Edward Lloyd’s coffee house in London. Diversity of thought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are fundamental to creating new solutions and solving problems.

咖啡馆里的思维多元和自由表达是产生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咖啡馆里的思维多元和自由表达是产生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6990b0102w9dv.html

从1799年开始劳氏船级社使用一个仙女的形象作为其徽章。在这个图案中,一个仙女站在船锚边上,而她身边有一大本书,上面书写着船级社的地址。这个徽章设计的主要构思在1834年重组劳氏英国及外国船舶登记处时都保留了下来。但那个仙女变成了女神的形象,她的右手持着一个墨丘利带翼的权杖,象征着传达上帝的旨意,她头戴着一顶城墙样式的头饰,表示劳氏船级社创办于伦敦城。从1900年其就普遍采用一个Cornish设计的女性图案,一直沿用。Harry Cornish是个颇有天分的艺术家,他多年担任劳氏船级社的首席验船师,他设计的劳氏船级社女神的灵感源自希腊智慧、商业和文学女神Pallas Athene的形象。设计劳氏船级社大楼的Collcutt也意识到女性形象对于劳氏船级社的重要意义,于是在整栋建筑中都使用少女的形象作为一种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6990b0102w9jw.html

劳氏船级社:伦敦Fenchurch大街71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6990b0102w9l3.html

在英国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内部经过现代化的改装后,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实用功能。天天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呼吸间尽是如诗如画的典雅气息,俯仰时处处可见活生生的掌故与传奇。这种“穿越”的人文环境是作息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工蚁们很难体会、更不会承认的,它让人在庶务之余,对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更多了一份特殊的敬畏感、代入感、融合感和使命感。劳氏船级社的楼群正是这样一个集历史与前卫的“敬业主义教育基地”。


参访劳氏船级社的第二份感慨是,它的每一处细节的数据及来历,包括设计、创作的艺术家、工匠及其所属流派、风格、特点等等,都保留着完整的记录,哪怕有很多实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数百年后通过查阅图纸、资料,仍可栩栩如生地将其来龙去脉完整地复原起来。可在国内,很多技艺、绝学就只有它们的创作者知道,出于保密或门户之见,在他们身后往往就失传了。文字的描述虽然神乎其神,但其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后人就只能靠猜测了。哪怕是最有名的故宫建筑,我们现在也只知道有一个样式雷,至于许多巧夺天工的杰作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其他艺术家、工匠的身世就一概无从查考了。都说在中国人创造了灿烂文明时,英国人还把身子涂成蓝色蹲在树上,可实际情况是,中国在明朝以前的建筑现在几乎都看不见了,我们看得见的历史似乎也不比那些“猿猴”们长。在参访英国古迹时,往往会感慨于英国的历史是活的,中国的历史是死的;英国的历史是有物质基础的,中国的很多历史却可能不过是文学和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http://v.qq.com/x/page/n0901wrh89o.html?

咖啡馆的故事电影演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4-27 05:5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