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9|回复: 0
收起左侧

德国布洛姆·福斯造船厂:百年造船厂沉浮的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image.png -->

上图:德国MEKO护卫舰。


前不久,埃及海军向德国布洛姆·福斯造船厂订购的MEKO A200EN型护卫舰正式下水。埃及海军二次“回购”该型战舰,引发军迷们的关注。

这是一款科技范十足的战舰——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成千上万个模块严丝合缝地连在一起。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这种“模块化造舰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是由德国布洛姆·福斯造船厂首创。

这是一家拥有百年造船历史的老牌造船厂——曾建造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等“明星”产品。二战时期,作为纳粹德国的军工厂,它曾站到历史和正义的对立面,最终在一场大火中沦为废墟。二战后,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反思历史教训,选择了重新起航。经过一轮轮企业改革后,迎来发展机遇期,成功打造出MEKO护卫舰等 “爆款”产品。

本期“军工T型台”,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布洛姆·福斯造船厂的发展史,品读德国造船旗舰工厂的兴衰故事。

沉没的“俾斯麦”号,沉默的德国造船厂

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奔腾不息的易北河穿城而过,汇入大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令它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1877年一个清晨,商人赫尔曼·布洛姆和恩斯特·福斯来到这座城市。他们此行目的是,寻找自己的商业机会。

这一天,距“铁血宰相”俾斯麦主导的德国统一已经过去6年,德国工业迅速崛起,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在众多行业中,该选择哪条“赛道”?

那段时间,赫尔曼·布洛姆和恩斯特·福斯整日忙于对汉堡当地的政策、市场进行考察调研。易北河畔,对着滔滔江水和如织轮船,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成立一家造船厂。

那时,德国虽然是欧洲第一大经济强国,但海军实力并不强大,造船业恰是一片亟待开拓的“蓝海”。

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这一次,他二人选对了方向——赶上了德国造船行业的“风口”。19世纪90年代初,造船厂开始为德国海军建造轻型巡洋舰,逐步揽下军方的不少订单。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决定秘密研究40000吨以上的战列舰,任务落到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头上。1940年,二战进入白热化,这艘定名为“俾斯麦”号的战列舰从纸面驶向海洋,加入现役后成为德国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

1941年5月24日,“俾斯麦”号在海上激战中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战列舰,但同时也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英国时任首相丘吉尔拿到“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情报数据后,神色变得凝重。他下令:“组织海军所有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拦截并击沉‘俾斯麦’号战列舰!”

经过日夜追逐,英国皇家海军终于追上了负伤前行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并发起“猎狼”行动。5月27日,北大西洋一隅浓雾弥漫,随着一阵轰鸣声由远而近,一架飞机从云层中钻出,飞临“俾斯麦”号战列舰上空,将舰上的水手惊出一身冷汗。

茫茫海面上,英国皇家海军数艘军舰渐成合围之势,一道道火舌向圆心汇聚,“俾斯麦”号慢慢沉没。

当时,为“俾斯麦”号战列舰护航的一艘德军U型潜艇就在附近海域。艇长沃尔法特在他的航海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我能为‘俾斯麦’号战列舰做些什么呢?我离它那么近,却什么忙也帮不上。”

其实,同样道理也体现在“俾斯麦”号战列舰和纳粹德国的命运上。当布洛姆·福斯造船厂陷入一场非正义的、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中,一艘再强大、再耀眼的舰艇,也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

模块化造舰理念,“拼”出来先进战舰

1943年7月,盟军发起“蛾摩拉”行动。数天时间里,3000余架飞机向汉堡投下9000多吨炸弹,布洛姆·福斯造船厂成为一片废墟。

二战后,德国反躬自省,宣称对战争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布洛姆·福斯造船厂也将仅剩的设备拆除、将员工遣散。

1950年,根据《波茨坦协定》,布洛姆·福斯造船厂被获准重新“开张”。造船厂以127名工人、48名工程师的队伍启新。16年后,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已扩充至7300多名员工。

如何能在日趋饱和的海外军贸市场上“分一杯羹”?面对英国BAE集团这样强劲的对手,布洛姆·福斯造船厂领导层苦苦思索后,最终选择成本领先战略。一个由他们独创的模块化造船理念——MEKO应运而生。他们决定把军舰由单一体系拆分成船体、动力、装备等多个模块。与传统造舰相比,“拼”出来的MEKO战舰有多方面优势——

节省成本。传统造舰,从设计研发到交付,需要5到10年时间。而MEKO舰可以多个模块同时开工,建造成本也随之下降。

维护方便。当舰艇的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时,只要不是涉及船体或动力系统的严重故障,仅需要将故障模块拆下来进行维修,维护时间大大缩短。

丰俭由人。如果客户因资金紧张暂时无法购置某些设备,只需保留配套的安装凹槽,待经济条件允许后,数日便能将新设备上舰。

以上多种优点,赋予了MEKO系列舰艇极高的性价比。一经推出,倍受市场好评,也让造船厂迎来“起死回生”,有着“海上轻骑兵”之称的MEKO护卫舰很快成为“明星”产品。与此同时,MEKO更像是一种造舰理念,由他们所开创的标准化和模块化造船风尚,迅速推广至全世界,被众多国家造船厂和军工企业所采用。

把握命运的转机,唯有创新才能走出新路

科技界有一条著名的“达维多定律”:任何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

产品迭代更新,离不开企业发展理念、组织结构的持续创新。20世纪70年代,受海湾国家石油禁运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造船企业订单锐减,很多小型造船厂纷纷宣布倒闭,布洛姆·福斯造船厂也不得不通过裁员、减少产量以度过产业“寒冬”。为了应对危机,布洛姆·福斯造船厂与德国另外两大造船厂“抱团取暖”,联合组建德国护卫舰集团。

企业思想保守、故步自封必然错失发展良机。德国护卫舰集团管理层认为,军工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必须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模式。他们创新组织生产理念,分阶段改进生产流程,对船坞空间的运用和功能进行改造——直接将造船各阶段的供料放置于船坞内,以节省运输原材料的时间和成本;舰上临时搭起舾装、安装轮机所用的工作屋,进一步加快建造进度;甚至于搭架、清洁、工人用餐这样的细节问题,也会提前列入生产管理计划……造船厂将每处细节做到极致,最大限度管控成本、进度和质量。

在德国护卫舰集团高层领导看来,“质量至上”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只有坚持质量至上,并体现在生产各个环节,产品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当造船厂首席设计师卡尔·奥托·萨德勒提出“模块化造舰法”时,企业高层并没有认为这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他们成立专家团队,对萨德勒的理念进行反复验证,最终得出可行的结论,这才有了MEKO舰这一“爆款”产品的诞生。

不久后,德国护卫舰集团收到第一艘MEKO舰订单,为尼日利亚建造一艘排水量3000多吨的多功能护卫舰。1978年12月,新舰开工。短短1年后,新舰就已下水。而为土耳其建造的首艘MEKO舰“亚维兹”号时,装配武器、电子模块仅用了15天。惊人的造舰速度、极富弹性的商业模式,受到诸多买家好评,订单也接踵而来。

现代造船业高速发展,“我没有做错什么”,已不是评判能否跟上时代的标准,新的标准是:“我有没有去做什么。”

深谙于此,德国护卫舰集团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紧盯战场变化推陈出新。英阿马岛海战爆发后,集团从战争中得出舰体纵向强度更重要的经验,决定在MEKO舰艇中采用双层隔舱壁设计;针对铝合金舰体易熔易燃的缺陷,MEKO舰艇改为全钢制造……

进入新阶段,MEKO舰在保持模块化、高性价比等传统优势的同时,还紧跟军工科技发展,将类似舰体隐身、相控阵雷达、新一代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等新技术“移植”上舰,把基于成本领先的“经济型”变成了突出差异化策略的“定制型”。

德国护卫舰集团的模块化造舰法,也影响着新一代水面舰艇的发展。在荷兰海军的西格玛级护卫舰、英国皇家海军的45型驱逐舰等舰艇的设计思路中,人们都可以清晰看到MEKO舰的烙印。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直面挑战、敢于创新,不断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发展策略,让德国护卫舰集团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今,MEKO舰畅销澳大利亚、阿根廷、土耳其等多个国家,为德国护卫舰集团带来利润,续写着这家百年船厂的新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3-29 15:04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