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5|回复: 0
收起左侧

昏迷75天后,这位专注邮轮抗疫的英雄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img1594817487_445.jpg -->

王友农走了,带着对邮轮事业无尽的眷恋。

他的办公室桌上还放着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的《邮轮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他还有一系列应对未来的行业复苏的措施和妙计没有实施。然而,4月23日,在为“海洋量子号”靠泊、船员换班等事宜,带领团队连续奋战8个昼夜后,身为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他,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倒在了抗疫一线。在昏迷整整75天后,王友农于2020年7月11日6时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51岁。

从此上海宝山吴淞国际邮轮港,少了一个魁梧的身影,一双深邃的眼睛。

而今年6月11日,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候选对象公示名单中的“王友农”,在日后的表彰光荣榜上,将是一个加上黑框的名字。

现在,请让我们来认识这位迎难而上的抗疫英雄——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邮轮行业处于“停摆”状态,许多国家港口和海事部门都发布了禁令,禁止国际船员在本地港口换班。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漂泊多时的邮轮靠泊,让邮轮上的中国籍船员下船,不仅关系同胞的归途,也有关系到上海邮轮产业的复苏。

在上海市、宝山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邮轮港决定开展国际邮轮非经营性停靠。漂泊海上两个月之久的“海洋量子号”,将于4月23日停靠吴淞国际邮轮港,这等同于整个邮轮行业的“破冰之旅”,意义特殊,受到全球的瞩目。

国际大型邮轮人员密集,旅客动辄四五千人,船员和服务人员上千人。千斤重担和千头万绪的工作落在了邮轮港“掌舵手”王友农的肩上。

王友农夜以继日带领职工落实防疫方案,为筹集防控物资、安置滞留旅客、做好联防联控,他亲力亲为;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加班熬夜,反复推敲细节,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演练准备工作;一份《邮轮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细化完善。

累了,就靠在沙发上歇一歇;饿了,端起早已凉透了的盒饭扒两口,这成为王友农留给同事们最后的日常影像。

4月23日凌晨5时,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海上漂泊后,一条发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公司的温馨提示短信,开启了邮轮上超期服务的353名中国籍船员的温馨回家之旅。目送重回祖国怀抱的船员们激动雀跃地走下廊道,王友农欣慰地笑了。

整个离船过程,在非常时期创造了邮轮港和靠泊邮轮零输入、零输出、零感染的奇迹。

顺利完成“破冰之旅”之后,王友农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又开始忙碌起下一艘邮轮的靠泊准备工作。

谁知就在几天后,他再一次倒下了。这次,再也没有起来。

回忆起王友农摔倒时的场景,同事说:“他已经摔倒了一次,但是他根本没顾及自己的身体,没有心思去推敲摔倒的原因,一心扑在工作上。”这第二次的摔倒,彻底击垮了他。

披荆斩棘的赤子之心

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的王友农,是从大别山走来的学子。在上海,王友农不负韶华,寒窗苦读,落地生根。

2011年7月,王友农兼任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在与邮轮产业牢牢粘合在一起后,他脱去西服,换上厚重工装,戴着安全帽,一头扎进沸腾的邮轮港建设工地。他积极协调建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运营保障工作体系,组织运营团队与包括皇家加勒比、歌诗达、地中海在内的国外邮轮公司一个个地进行谈判。

上海的邮轮产业呈现几何式增长。2014年,邮轮港接靠邮轮216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约110万人次,一跃晋升为亚洲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邮轮母港。

担起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重责,王友农踏上了披荆斩棘的企业经营之路。他牵头创立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制定国内首个邮轮港服务标准,建立亚洲邮轮港口协会和服务标准联盟,用一系列远见卓识的实际行动书写邮轮产业上海传奇。

在他的主持下,邮轮港后续工程新建2个22万吨级码头以及平台、引桥、客运大楼及廊道,扩建升级后,使得“东方之睛”突破了之前的发展瓶颈。包括进境免税店、“邮轮船票”制度等众多创新的“吴淞口经验”,夯实了上海在亚洲邮轮业内的领先地位。

他走了,但我们仿佛依然每天看到他, 扶扶鼻梁上的眼镜,拍拍身上的尘土…感觉他始终还在和我们并肩战斗。

王友农为邮轮港规划的“一流国际邮轮母港”构想蓝图,一定会实现的。

来源:上海市总工会 劳动报记者:陈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4-20 12:26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