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29|回复: 35
收起左侧

趣解《三十六计》(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趣解《三十六计》ZT (估计能耐心看完的不多,呵呵)

作者:韩冬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按语]要搞阴谋,应该大摇大摆的搞,而不是偷偷摸摸的来弄。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都是愚人和俗人的作为(所以他们才会被抓,并且被打的嗯嗯啊啊的),而不是谋士所为。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驾驶宝马亲自带领部队出征,后面跟的是一路小跑的浩浩荡荡的三十万大军,他们这是去平宁东土(应该不是唐僧取经的地方)。有一天,浩荡大军走到了一个大海边,放眼望去浪高八尺,一望无际,也就是说出征前即没有做好路情勘察工作也忘了带军用望远镜而且也没有拉几条帆船出来,老大于是召集管事的头头问他们怎么过海,头头们呈现出与往常被问到问题之时一模一样的表情——大眼瞪小眼,小眼瞪瞎子。
  
  就在郁闷之时来了一个一直居住在这片海边的有钱人请求面见老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个有钱人老远就踏歌而来,老大和诸位头头仔细一听,歌词是这样的“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长大,大海啊大海,就象妈妈一样……”歌声抑扬顿挫,甚是好听。老大一听歌词这么质朴和憨厚没有临检就让那人进来了,有钱人一进来便说三十万个人的饭都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有酒有肉,风尘仆仆的老大一听大喜,也不管是不是埋伏就跟着去了。走到这人家外面一看好大好大的房子都是用顶呱呱彩棉内衣遮围起来的,遮围的密不透风。有钱人领着老大走到东边房间,房间里面更是装潢华丽无比,用足球场上的绿色茵草铺地,老大也没管草里面会不会又螨虫就躺了下去,带领众官开始饮酒做乐,也不管酒里面是不是放了奇淫合欢散。不知道这些人真的就是这么豪迈大度还是《永乐大典》的作者为了赶进度,才这么写的。
  
  不久之后风声四起,波涛的声音大的跟打雷似的,房间里面的杯杯碗碗都调到了地上,人也禁不住的摇摇晃晃,怎么停都停不下来(地震?)。老大被摇醒了,以为是中了敌人的计谋(要真是敌人的计谋,不知道这位老大死了多少遍了),于是赶快命令一个头头揭开彩棉用肉眼察看,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放眼望去又是那片海水,依旧的是茫茫无际,海天一色,不同的是,回头望时已经离开了岸边,原来大家都已经到了海的中央了。
  
  正要找救生衣准备跳水的时候(其实救生衣也忘了带了),那个有钱人出来了。他把西装一脱,头发随意一揉,垫在肚子里面的枕头拿出来,谈后把手上的玩具大哥大丢掉,笑着说:“看看我是谁……”,众人定睛一看,我考,这不是薛仁贵么,原来这“瞒天过海”的计策就是他策划的丫!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无聊?薛人贵既然有船干吗不直接把船拿出来直接上船渡江涅?还要搞得那么神秘,难道是找机会让大家胡吃海喝一顿,抑或是老大本身晕船,不敢上船,所以用这个方法骗他上船?有待我进一步考证!

[ 本帖最后由 zhaoxiuguo 于 2007-12-9 15:1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语]打仗就像治水一样,聪明的人避开猛的气势;弱智的人筑堤堵塞(这就是大禹和他老爸的区别了,解放军抗洪筑堤不在此议论之列)。当齐国救赵国的时候,孙子对田忌说:“要解开乱麻不应该用砸的,而应该慢慢细心的理;劝架的时候不应该参与打架群殴而应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比如去双方家里面放火),他们自然就分开了。”(《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这一计的来历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公元前354年的某一天,魏惠王一觉睡醒神清气爽,一抬头就看到了墙上的地图,正好就看到了中山——那曾经是自己的领土,结果在某年某月某日当魏国举国上下为国丧而忙活的时候,赵国乘机出兵强占了中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部队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有战备的原因了),在中山顶上插上了自己的难看的国旗,当时魏国留在中山的也就是写老弱病残的走不动的,每天升升国旗,喂喂猪羊的人,所以赵国强占中山没有费多大力气。
  
  话又说到这一日魏惠王看到地图的时候气就不打一处来,于是召集庞涓前来,说:“庞涓,给你五百战车去把中山给我收回来,有意见咩?”
  庞涓声响如雷:“当然有意见了,我怎么能收回中山呢?”
  魏惠王:“怎么……怎么……你觉得有难度?如果有难度的话……”
  庞涓:“收回中山算什么?要打就直接打他老木的首都,我直接带兵去攻邯郸,即解了你的恨而且还可以在邯郸城头插上我们的国旗!”
  魏惠王:“好!好兄弟!这就去吧,真的攻打下来的话封你做赵省省长!”
  
  庞涓率领五百战车浩浩荡荡,有山就爬山,有河就游泳,有树林就伐木,直奔邯郸城而来。
  
  赵王习惯于每天下午去看夕阳,这天没有看到夕阳却看到了黑压压的军队,赶紧翻出电话本来给齐王打电话,在电话里面许诺,如果能够解围的话就把中山这块地方给齐国(丢卒保帅就是这样子的)。齐威王同意了,于是名田忌未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孙膑是个牛人,连美国人都在研究他。可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啊——就像我们现在知道了王小波才是真正的作家,当时的人却觉得他是个受虐狂一样。这孙膑原来和庞涓是同学,既然是同学就有学习成绩好坏之分,孙膑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庞涓怎么也比不过他,再加上孙膑在很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过几篇论文,于是有了一定的名声。当时魏王就重金聘用了孙膑,庞涓当时也正好在侍奉魏王。庞涓自己心里明白,论学术他比不上孙膑,论武功他更是连孙膑的一半都没有,论长相孙膑也比他帅到十万八千里去了……自卑到整天以泪洗面,后来就用了比较小人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方法,请关注我往后的文章)用毒刑将孙膑搞成残废,挑了孙膑的脚筋,而且在他脸上刺了个“衰”字,企图孙膑既不能行走又不好意思出去见人(当时没有手机)。后来孙膑装疯,齐过的使者用无敌穿墙术将他从监狱救出,背着他狂奔到齐国。这就使孙膑和庞涓之间的关系介绍了。
  
  却说这天田忌和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接去打围困赵国的魏国军队(粗人就是粗人,不过没有粗人也显示不出来细人),孙膑说:“STOP!”,然后孙膑说了[按语]里面的那番话,接着又说现在魏国精兵都不在了,如果我们去打魏国的话,庞涓肯定回师解救,那样不但邯郸可以解围,而且如果我们在路上设些陷阱、埋些地雷、使些绊子、放些暗箭什么的肯定可以大败庞涓。把个田忌听的直点头。一切竟然都是按照孙膑说的发展。庞涓最后带着几个残兵败将勉强退回魏国。孙膑还是比较大度的,让庞涓活着逃回了老家。
  
  十三年之后,齐国和魏国又掐起来了,庞涓又着了孙膑的道儿(被设了陷阱、埋了地雷、使了绊子、放了暗箭……怎么就不张记性呢你说)。这次是没有脸再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于是自刎。孙膑从此更加闻名遐迩,他的兵法广传于世。
  
  我估计庞涓临死之前的话是:我是来打仗的,为什么你们就不好好打仗呢,阴啊,太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自不出力,以《损》推演。
  
  [按语]敌人已经展现其狰狞面目,而另有一势力想要扩张,就应该借这个力量摧毁敌人。如:春秋时期郑桓公在袭击郐国之前,就先通过情报机构把郐国的有本事的文臣武将打听了个七七八八,然后列了一份详细的名单,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下郐国后给他们封官的封官,进爵的进爵,不想当官进爵的就赐美女什么的。而且还煞有介事的在城中心设了祭坛,把名单埋在祭坛下面,并对天发誓,如果不兑现诺言则万箭穿心不得好死。中央电视台对这一盛况进行了全程直播,全世界人民都能够看到。郐国老大也是个急性子,在家里面收看了中间插播了很多展现郑国富饶和美女广告的全程直播之后就一个一个按照电视上念的名单把国内的有本事的人杀了个清洁溜溜,留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袋。结果自然就是郑国轻而易举的灭了郐国。
  
  却说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领着兵去攻打鲁国。鲁国没什么实力,硬拼是拼不过的,硬挺也是挺不住的,形势十分之危急。不过国内有一个人,他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老早以前孔子就夸过他了(被名人夸了之后一般都会比较有地位)。子贡就分析了一下形势,分析的结果是:只有吴国可以与齐国抗衡,只能借吴国的兵力挫败齐国军队(这样子的分析只要是有脑袋的稍微看点新闻的人都能分析出来,难能可贵的不是分析而是做,这就是所谓的say up easy,do up difficult.[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是子贡就化妆了一下跑到齐国去见齐国的宰相田常。
  
  这个田常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想着抢他们老大的位子已经想了很久了(比较奇怪的是古代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某个人想要篡位,连外国人都知道了,本国的人却都不知道。古代的奸细还是蛮厉害的呢!),田常想要篡位,无奈国内还是有几个比较有本事的忠诚守护在老大左右四周,田常就很想铲除他们。子贡晓之以情,动之以礼:“你看现在如果那些人去攻打鲁国的话铁定拿下,因为我们鲁国弱啊,这样一来老大肯定会更加器重他们。你应该让他们去攻打吴国,吴国那么强!他们不死也得残废,不残废也得吃败仗,那样子的话老大肯定不满,说不上一口气咽不下去就砍了他们的头!”。田常听的心动不已,就好像初恋的感觉一样。转念一想,不对啊!“我们都已经做好了攻打你们鲁国的准备了,连粮草都装好了,现在却去攻打吴国,这没法交待啊!”。自贡就说:“不怕,有我呢,有实力当然有魅力!等着我再去劝说吴国攻打你们,到时候你们就是正当防卫了!”,田常一听欢喜雀跃,和子贡和了一顿酒送他走了。
  
  这子贡一路马不停蹄的又赶到了吴国,因为是名人啊,谁都认识,他就直接去见了吴王夫差(这也是个名人,就是被卧薪尝胆的勾践逼的自杀的那位):“如果齐国打下了我们鲁国的话,势力必迅速强大,强大起来就目中无人了,目中无人就会鄙视你攻打你。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还不如现在我们联合起来攻打齐国,铁定拿下,我是个文人,文人做人都厚道,我肯定不会晃点你的。那个时候吴国不就可以和强大的晋国抗衡了吗?然后文成武德,一统江湖,耶!”夫差也听的直点头。
  
  子贡又骑上了那匹马,依旧的马不停蹄的赶往赵国,花言巧语的说服了赵国派兵和吴国一起攻打齐国,解决了夫差的后顾之忧。
  
  这些天来人也累坏了,马也累坏了。子贡刚刚闲下来想吃碗泡面的时候又想起了一件事情。他知道古代人的毛病,帮了你的忙,肯定要问你要东西,不是要地皮就是要银子要么就是要绸子更过分的还有要女人的。这吴国要是帮忙战胜齐国的话,肯定得问我们要东西,不给的话肯定又要打。
  
  子贡又骑上了那匹马偷偷跑到了晋国(古代人出国真是太方便了,我这一篇文章几千个字里头子贡已经出了四次过了,而且每次都是不同的国家,而且每次……都是那匹马)。然后他又两面三刀的对晋定公陈述了利害关系:如果吴国打败了鲁国的话一定会转过来攻打晋国的,你们应该加紧备战,到时候就可以大败吴国,文成武的,一统江湖,耶!
  
  当历史的时钟走到公元前484年的时候,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领了十万文艺兵及三千名越兵攻打齐国,鲁国派兵助战。齐国中了吴国用文艺兵摆的引诱埋伏,象粽子一样的被一层一层包围起来,那些文艺兵也忽然变成了精兵,各个武艺高强,齐国大败,主帅国书和几个大将被踩死的,被吓死的,还有流血流死的,发炎发死的,无一幸免。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伙全胜之后,自以为天下无敌,东方不败。立刻开始攻打晋国。不想子贡早就让晋国做好了准备,夫差的军队被打了个七零八落。从此往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没有再出兵的能力了。
  
  鲁国人民终于国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这是制敌的方法。兵书上说了:“凡是现在战场上等着敌人来的轻轻松松,而自己跑到战场上来的疲惫不堪。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兵书上是在讨论制敌之法,而我们三十六计这里呢是讨论势——气势的势,而不是鼓励让你就蹲在那里等敌人来(万一敌人绕道而行呢?你不是白等了);在这一计里面我们的精神主旨是:以简单驾驭繁杂,以不便应付万便,以小便应付大便,以不动应付小动,以小动应付大动,总之呢就是自己越歇着越好,敌人越运动越好。比如管仲再国内治国备战等着敌人长途劳顿来打自己,孙膑率领将士躺在马陵道旁边的树林子里头等庞涓等等,都是这一计的典范。
  
  又是战国末期了,秦国的少年将军李信率领二十万的军队去攻打楚国,刚开始的时候秦国军队连克数城,锐气势不可挡。没过多久,“以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李信终于中了楚将项燕的埋伏(埋伏,又是埋伏!为什么埋伏这种东西总是屡试不爽呢?笔者以为是这样子的:第一,所谓的埋伏就是躲着什么事都不干,除了睡觉,打牌,吃面包,喝可乐,这样埋伏的那一方必然吃的饱穿的暖,各个红光满面,精力充沛到就想打仗;第二,被埋伏的那一方不是走了很久的路就是刚刚吃了败仗,各个精神涣散,饥寒交迫;第三,埋伏的那一方等被埋伏的那一方走过来的时候先是冲出来集体大吼,接着冲出来就砍,被埋伏的那一方先是被吓了一跳,神经衰弱,接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要对敌,有的可能连兵器都没有拿出来。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得出来,被埋伏了,能不败么!)。话说这个李信中了埋伏,就是被打的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带来的二十万军队损失了个十好几万。
  
  秦国发现生姜还是老的辣,于是启用了已经告老还乡在家里面练太极拳的王翦老将。也得亏秦国有钱有人,又给了王翦六十万的军队。王翦率领这六十万的军队扎营再楚国的边境,楚国立即派了重兵去打算抗敌。走到哪里才发现人家根本就不出来跟你打,王翦把所有的士兵都变成了工程兵,只是在那里修修房子啊,修修水库啊,补补城墙啊什么的,就这样修修补补的时间就过去差不多快一年了。楚军也就在那里等着,精神高度的警惕,天天出去巡逻打探,将士睡觉都穿着衣服拿着兵器,经常有人晚上睡觉翻身的时候割伤自己的事情发生,如此一来人人都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头发凌乱眼睛红肿,各个无精打采人模狗样。再说王翦那边,鼓励大家吃吃喝喝,睡觉打牌,经常举办一些类似于扔铅球啊,掷标枪啊,拔河啊,拳击啊这样的比赛,业余文化生活十分的丰富,广大官兵红光满面,技艺精进,王翦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一年过去了,楚军开始松懈下来,官兵斗志全无,以为秦国就是来边防线上修城墙来守卫的,这样整天盯着他们也不是个办法——心里头烦啊!于是决定往回撤了。王翦看到了,笑出声来了,一声令下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国军队。秦军的官兵们早就手痒痒的要抹三九皮炎平了,这一下人人如猛虎下山一般,冲上去就砍,楚国撤退的时候背的锅碗瓢盆扔了一地,被追的无处逃窜,最终溃不成军。秦军官兵乘胜追击,终于在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从这一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理念:等!等啊等啊,机会就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节我们要讲的是三十六计之中最无耻,最下流,最卑鄙,最孙子的一计,切勿模仿!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语]敌人如果遭了天灾或者说是发生了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话,就派人马去抢他的地盘;敌人如果被别国或者外星人侵略的话,就派人马去抢他的人民;敌人如果遭了天灾的同时又发生了金融危机的同时又遭了水灾的同时又被外星人侵略的同时老大又挂了(好凄凉的敌人啊!)的话,就派人马去灭了他的国家,占为己有。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着火的时候,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然后去抢人家的财物,乘机捞它一把。笔者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去抢劫的时候一定要先看火势的大小,同时自己也要做好防火准备,免得东西没有抢到,冲进去之后却被活活烧死在里头。
  
  春秋时期,别的国家都别灭的差不多了。吴国和越国互相争霸,天天群欧。经过了长时期的战争之后,越国终于撑不住了,对吴国举了白色裤衩之后俯首称臣。越国老大勾践被扣留在吴国做苦力。勾践不是一个一般的人——而是一个男人,一个有志气的男人,男人中的男人,他立志复国,在做苦力的那十年里面,他为了不忘记自己的耻辱,天天去田埂上找蛇,抓回来之后给蛇灌酒,灌到蛇醉到连胆都给吐出来为止,于是他拿绳子将蛇胆挂在门上,每天进门的时候舔一下,一苦就想起来自己的耻辱。就这样时间的利刃没有割去他复国的思绪。他每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十年中无论是在兵法造诣还是武学造诣方面都精进不少,而且还对音乐有所涉猎。白天他象条狗一样对吴王百般逢迎。吴王有一次拉肚子,他抓起吴王的大便来就尝了一口(天天吃蛇胆,估计他尝什么肯定都得是甜的),并就外观,色泽,造型,口味方面对吴王的大便给出了详细的分析,使得太医能够对症下药,吴王的肚子很快就不拉了。吴王夫差终于信任了勾践,并且放他回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假装臣服于吴国,每年大把的银子和大票的美女往吴国送。并且还说如果吴王再拉肚子的话可以把排泄物特快专递到越国,他帮鉴别。夫差自然心里头high到极点。另一方面勾践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之后就实力大增,六畜兴旺,物资丰富,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吴王 high了很久依旧在high,那个劲怎么都过不去。大忠臣伍子胥提醒他,他不但不听反而砍了伍子胥的头。结果人人都是报喜不报忧,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而且夫差他还夜夜翻云覆雨,大搞面子工程,修宽宽的路,建造大大的房子,铺设广阔的广场,结果劳民伤财,国库亏空。
  
  公元前473 年,吴国国内遭遇天灾,颗粒难收。劳动人民就缺陈胜和吴广了。夫差却还出国访问,以盟主的名义和中原的诸侯在黄池召开峰会。勾践大举进兵吴国,吴国穷的叮当响,自然无力还击,没过多久就被越国给灭了。夫差也被逼的自杀。自杀前用黑布蒙住了脸,说自己实在没有脸去阴间见伍子胥啊……
  
  勾践的胜利,正就是乘吴国遭遇天灾,国库亏空的凄惨境况的时候攻击而取胜的。这就是趁火打劫的一个著名战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按语]西汉的时候,七国反目,周亚夫守着城池不主动出击。吴国军队绕了城墙一圈从东南角开始进攻(为什么古代的城墙是方的呢?如果城墙修成圆的的话不就没有角了……),周亚夫却在西北角增强兵力;吴王果然派了精兵去进攻西北角,所以就被堵在了外头。这是声东击西用的比较失败的案例。所以说声东击西这个计谋也要看人下菜碟,如果你觉得对方的智商比较高,而且看过韩冬写的《三十六计》的话就应该举一反三,声东击东,要不然围着城墙绕了一大圈,做了那么多准备,还是会被人家堵在外头的。在汉朝末年,朱隽将一沱黄巾军层层包围在了宛城之内,一天派了一个小分队敲锣打鼓的去进攻城墙的西南,黄巾军派了所有的部队去抵抗,朱隽自己率领了精兵五千人从东北角乘虚而入,围剿了黄巾军。
  
  声东击西也就是忽然东面忽然西面,好像要打又好像要跑,让敌人大喊 “晕~~~”,然后做出错误判断,乘机消灭他的一种计谋。为了使敌人的指挥官发生混乱,晕头转向,必须要灵活行动,本来不打算进攻甲地,却假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假装路过,本来要去给日本扔原子弹,却假装去轰炸台湾。好像可以做又不做,好像不可以做又做,让敌人不知道你到底想怎么样——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自己一定要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如果到最后自己把自己都给绕晕了的话,那你就死定了!
  
  却说东汉时期,班超(这也是个名人,就是班固的弟弟是也)出使西域,他不是利用公款出去考察吃喝的,事实上西域那边也是荒凉无比,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他此行的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要想富,先修路!打仗也是一样,要想让西域的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要先打通南北的通道。但是地处大漠西头的莎车国,不但自己投靠了匈奴而且还煽动周边小国一起归附匈奴,反对汉朝(地处边境的少数民族问题有史以来啊!)。班超就决定平定莎车先,莎车闻讯立刻跟北边的龟兹请求援助,这龟兹王还是挺讲义气的,自己率领了五万人马来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了几个小国家,点了点人数总共才有两万五千人,一个打两,硬拼是拼不过了,只有以智取胜了。
  
  既然我们这一计讲的是声东击西,那么班超用的肯定就不是瞒天过海了。他先派人在军中散步对他自己的不满言论,让官兵无论吃饭的时候还是走路的时候还是上厕所的时候都说他的不好,不久之后军中就到处传言班超睡觉打呼噜,经常去红灯区,而且还自己偷着给自己加餐,他自己也明白打不赢龟兹了,要撤退了等等。而且特意在莎车的俘虏面前说,让他们听的一清二楚,然后找了个机会将这些俘虏放了回去(而不是虐待他们)。这天黄昏,班超命令那些联盟的小国的军队往东撤退,自己率领军队往西撤退,表面上显得很慌乱,锅碗瓢盆扔了一地,那些俘虏跑回去老远就开始喊“班超他们撤退了,他们怕咱们了……”
  
  龟兹王大喜,立刻率兵追击逃敌,而且兵分两路,想要把往东走和往西走的都给灭了。他亲自率领一万精兵往西追杀班超,班超乘着天黑,撤退了仅十里路之后,就敌埋伏了部队。龟兹王追的时候也没有带手电火把什么的,就从爬着的班超的军队面前飞驰过去,班超立刻打了信号弹,联合了那些小国家的军队一起杀向莎车国。莎车国本来是仗着龟兹的保护的,结果现在龟兹的军队不知道追班超追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莎车国就这样迅速的被瓦解了。莎车王跑都没来得及跑掉,只能举白旗投降了。龟兹王这斯只是闷着头追,追了一晚上,天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跑到俄罗斯了。还是没有找到班超的影子,后方探子报告说啥车已经被平定了,而且人家都已经投降了,正迎接班超的部队进驻呢……无奈,龟兹收是残部,摇着头返回了龟兹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按语]没有而展现出有,这就是欺骗敌人了。欺骗不能总是欺骗,要不然就会被发现。无中生有的意思就是要由欺骗变成动真格的,由虚变成实,欺骗的那部分是不能伤害到敌人的,而动真格的这部分才是要治敌的具体行动。
  
  这一计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不能总是假,加的太久了傻瓜也能看得出来你是假的。应该先假后真,必须无中生有,而且这个假也必须得让敌人看出来你是假的(如果遇到智商低的敌人,可能得多演示几遍,直到他们明白你这是假的为止),然后让他们以为你动真格的时候也是假的,这样动起真格来就首先能吓它一跳,并且使之无暇准备。
  
  话说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许多的地方官员都投靠了叛贼安禄山和史思明了,因为那个时候是一个草包杨国忠做总理的,大家都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唐朝的将领张巡依旧忠诚于唐室,没有投靠安禄山。这张巡率领两三千人的部队首在安禄山前进的路上,这是一座孤城,名曰雍丘。我们现在都知道,古代是没有飞机的,打仗都是用跑的,也就是说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往前冲,前面如果有人随便修个城墙,画个城门挡着你的话,你除了攻城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这安禄山就派了大将令狐潮率领了四万人马去围攻雍丘城,天天举着大树桩撞城门,可是总也没有撞开。而且被从城墙上面射下来的乱箭损伤无数的部队。令狐潮这边就着急了,而张巡那边也着急,着急的就是箭不是血滴子,扔出去之后还能拉回来,这箭射出去一根就少一根,全城的铁匠铺都改成造箭铺,这箭也还是不够用。刚开始还能只拿着弓在城墙上吓唬敌人,后来敌人发现了也就不怕了!张巡看的书多,忽然就想起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草传借箭的故事。然后命令军中收集枯草,把枯草扎成几千个草人,给草人穿上黑色的衣服,乘着夜幕降临的时候慢慢的从城墙上往下吊。
  
  令狐潮这边就闭着眼睛可了劲的放箭,箭如骤雨般的飞像那些稻草人。明明看到箭插到人身上了,可是也没听到人啊啊的叫声,也没见人从城墙上摔下来。令狐潮自知上当,而张巡把稻草人又提上来之后一看稻草人被插的跟马蜂窝似的,这一下就得箭数十万只,够顶一阵子的了。
  
  第二天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令狐潮带领官兵看着那些稻草人哈哈大笑道:“你以为我是猪啊,我精的跟猴一样!就不上你当啊就不上你当!”
  
  这张巡见敌人已经麻痹大意了,就迅速从城墙上吊下来五百名真人,敌兵仍然像看戏一样看着人从城墙上下来。五百个镇人在夜幕的掩护之下,悄悄潜入敌人军营,杀人放火,令狐潮的部队措手不及,军营之中大乱。
  
  张巡大开城门,率领部队从城里头冲了出来,杀的令狐潮措手不及,落花流水,屁滚尿流,翻云覆雨,无奈之下退守到了离雍城几百里之遥的陈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
  
  [按语]忽然出自于平常,没有平常就没有忽然,意思也就是没有平常日子变也就无所谓喜从天降了。用一句成语来阐述:不明修栈道,也就不能暗渡陈仓了。昔日邓艾驻扎军营在白水之北;姜维派廖化驻兵在白水之南。邓艾是个明白人,他说:“现在我们的部队人少,而姜维只是让廖化驻扎在河对岸让我们看着,却不修桥造船来攻打我们,这摆名了只是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老夫断定,他肯定会从东边突袭洮城di~”。夜幕降临(又是夜幕,古代人行事多在月黑风高夜),邓艾率领大队人马径直感到洮城。姜维果然率兵来攻打洮城。结果邓艾已经重兵把守了,姜维无功而返(邓艾怎地就不用屡试不爽的——埋伏呢?)。
  
  暗渡陈仓之计讲究的就是一个 “奇”字和“正”字的唯物辩证关系。奇和正是相互对立也是相互依存的,同时呢也是相互可以转换的。你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你更加可以暗渡陈仓,明修栈道……好像是一样的!总之呢,意思就是不能太拘泥于格式和教科书,大家看的都是同一本教科书《三十六计》,如果照搬照抄,教条主义的话必死无疑!
  
  秦朝末年,看到末年两个字我们就能够明白:国内必是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反过来如果国内政治腐败的话呢……是不是就可以断定已经是XXXXXXX的末年了呢?我们还是接着讲故事,秦朝末年,政治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着锄头镰刀开始起义,起到最后就剩刘邦和项羽两枝比较强大的义军了。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了关中,杀进了咸阳城内。而为人厚道的项羽虽然势力强大,但一路磕磕碰碰太多,到达关中的时候刘邦都已经在咸阳城内呆了好些日子了。项羽逼迫刘邦退出关中,摆了一场鸿门宴,让刘邦差点丧命,打是打不过人家啊,无奈刘邦脱险之后率部退出关中,驻扎在汉中。在去汉中的路上将通往关中的栈道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让项羽感觉他不会再返回关中了。其实刘邦一天也没忘记要打败项羽,尽得天下。
  
  刘邦在汉中休养生息,在公元前206年,派大将军韩信率兵东征。在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扛着木板去修复那年被烧毁的栈道,给项羽他要从原路杀回的讯号。关中守军得到消息后天天盯着栈道修复的进度情况,并且派了主力部队挤在桥头严加防范,阻挡汉军的进攻。韩信“明修栈道”行动成功,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和大部分的兵力。接着他立刻派大军骑着白龙马绕道到陈仓,从哪里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打败了章邯,平定了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当然了,离他被吕后刮掉也迈出了一大步。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计谋使用一次之后,敌人肯定不会第二次再上当了,即便是个三岁的小孩,第一次你骗他说来叔叔给你糖吃,结果你放了一条毛毛虫在他伸出来的小手手里面,第二次你再说来叔叔给你糖吃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向你吐口水了,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不记事儿,韩信后来又用了一次暗渡陈仓之计,结果还是大败楚军。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到最后楚汉相争的时候也还剩一些小鬼小怪,这些小鬼小怪都是些墙头草,看哪边厉害就投靠哪边。西魏王豹(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粗人),本来已经投靠了刘邦了,后来见刘邦的部队吃了一个败仗,就立刻率领自己的部下去投靠了项羽。又是韩信率兵攻打西魏,大军走到黄河渡口临晋关,被黄河挡住了去路,而西魏王豹在河的对岸派了重兵把守,凭着黄河的天险,紧紧的就那么守着,盯着河对岸。
  
  韩信明白,如果强行摇船渡河的话伤亡肯定会很大,而且还不一定能爬上岸去。于是他又故计重施。在河这边调集人马,喊着整天的号子造船,然后派人沿着黄河走,考察黄河的地形,经过考察决定从黄河上游的夏阳渡河,那块基本上没有什么守卫。韩信一面调集大军向夏阳转移,一面假装强行渡河,在临晋关吹起了冲锋号,把船推进水中,不过船就是不往前走,盯的对岸的人直点眼药水。另一边韩信已经帅从夏阳渡河过去,直接攻下了西魏首都平阳。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拦的时候已经晚了八百年了,闹的最后自己也被活捉了,汉军如此占领了西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古文真难写,好多字不认识!)
  
  [按语]打仗就像是做生意一样一定要有赚头才去打,赚不到地至少也得赚点钱,赚不到钱只要也得赚点石油,赚不到石油至少也得赚点好名声什么的。没事打仗玩的在我们古代叫做SB,所以在准备每一场战争之前都要作好详尽的考察。最好先看看敌方内部有没有政治腐败阿,贪官横行阿,民怨沸腾阿,防民之口阿什么的,如果有的话就需先隔岸观火,等待敌方内部形式的进一步恶化,恶化到烂泥一滩为止!这个时候你再去攻打的话便会易如反掌。这里头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能总就是站在旁边看热闹,更不能看着看着给睡过去了,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类似的成语还有“坐山观虎斗”(注意坐稳)以及“黄鹤楼上看翻船”(小心风大)。
  
  却说东汉末年,袁绍打了败仗人也挂了,可怜袁绍一世英名,家庭教育却没有搞好,几个儿子在他尸骨还是热乎的时候就开始为了权力开始互相争斗,曹操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出兵干脆将那几个不肖子一并消灭。这袁氏兄弟听说之后大为恐慌,骑上马儿就去投奔了乌桓,曹操于是开始攻打乌桓,乌桓兵败。这袁尚和袁熙兄弟打仗不怎么样,溜起来倒是挺贼的。他们又夸上马准备去投奔太守公孙康。
  
  曹操手下的众将领就跟曹操说:“应该乘我们现在士气正旺,一鼓作气,平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是何等聪明伶俐之人,笑都笑得那么洒脱,只见他捻须大笑道:“你们都别着急,用不了多长时间公孙康自然会把这俩小子的人头送上门来的,大家都回家歇着吧!”于是曹操的部队班师转回许昌,只是探子每天上报一次辽东的局势。
  
  这公孙康是一个既多疑又胆小又怯懦又不好意思的一个人,按照现在女生们喜欢写的类似《什么样的男人不能嫁?》这样的文章内容的话,公孙康肯定得一辈子打光棍。公孙康听人说袁绍的两个儿子要归降他,现在正在路上往这边走的时候就开始疑虑了,袁家父子向来都想抢我的地盘,现在他们俩小子却来归降我,不会是人体炸弹吧,即便真的是因为丧家之犬,无处藏身,迫不得已才来归降于我,我养着他们,万一哪天他们翻脸了怎么办?这世界,白眼狼多!而且曹操声明了要砍这俩小子的,我要是收容了他们的话,这不就得罪了曹操么,曹操实能随便得罪的么?
  
  这公孙策还没有想明白这些事情的时候二袁已经到了营房门口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诉苦,这样赶走人家又不好意思,于是就收留了他们两个。心想:如果曹操真的来攻打我们的话,派他们两个去兴许还能顶一阵子。结果曹操按兵不动,并没有攻打辽东的迹象。公孙策就越来越觉得养着这两个吃闲饭的还有那么多事故隐患的袁家人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埋伏了士兵,然后召见二袁,二袁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脖子就被一刀砍断了。公孙策为了表明杀死的这两个的确是二袁而不是冒名顶替的,就给曹操送去了二袁的人头,而不是另一部分——身体(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脑袋的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笔者注)。
  
  送人头的人一走众将领就纷纷围了过来开始夸曹操,有的看他算得这么准,还要求他算算自己的老婆会生儿子还是女儿。耳畔传来的又是曹操那爽朗的笑声。众将纷纷问他是怎么知道公孙策一定会送二袁的人头过来,有的人还拿出纸和笔准备记录,曹操笑完之后望了望众将领,神秘的一笑道:“你们猜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注意:我所写的这个系列大标题是《三十六计》,所讨论的是在战争中的谋略大事。不要因为“笑里藏刀”这个标题而想到武侠片里面经常会出现的内功深厚的人的笑声震伤一大队人马的情景,更不要想到小李飞刀,谢谢!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按语]敌人越是夸你顺从你,你就要越是小心,因为这都是为了让你麻痹大意,好对你下黑手。正所谓“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宋将曹玮有一天正在与前来的客人下象棋,忽然有一个背后插着几枝箭的士兵冲进来说有几千人叛变去投奔敌军西夏了。众将领都建议说应该去把他们堵回来,即便堵不回来也应该尽数铲除。连这个客人也这么说。曹玮只是笑着说:“这是我的命啊,你们别再说了,不追了!继续下棋”,西夏人听到之后以为这些叛军都是假装的叛军,将他们全部都堵在路上,残忍的杀害了。(为了增强曹玮说话西夏人能够听到这个情节的可信度我们假定曹玮说那句话的时候运用了千里穿音大发,或者假定西夏人之中有顺风耳。--韩冬)
  
  笑里藏刀这个计谋的原意是口蜜腹剑,豆腐嘴刀子心。也就是说如果敌人对你热情对你笑的时候那里头藏着的不是刀子就是手枪,这个时候你一定得提高警惕。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就是你必须明白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不要一见人对你笑你就心里发毛,要不然长期这样的话你会神经衰弱的。朋友的微笑就像一缕春风沁人心脾;恋人的微笑就像一溪流水让人心动;美女的微笑就像一道闪电叫人冷颤……扯远了,扯远了!
  
  却说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要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于是老大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去攻打魏国。马蹄的的的一阵之后就到了魏国的吴城城下。城肯定是不让你进了,于是就在城外面扎起了帐篷让部队住了下来。公孙秧利用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掩护下仔细观察了吴城的外观,发现吴城地势险要,工事及其坚固,简直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连个下水道的出口都看不到。上到google输入吴城一查才知道原来这吴城是魏国的名将吴起苦心经营的,难怪如此严密,心中不禁直叫苦。怎么自己一出来就遇到个这么难啃的骨头,不好跟老大交待啊。接着往后翻页,忽然一条消息让他喜上眉梢,原来现在守着吴城的将领是他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
  
  于是他马上写了一封肉麻情书,先是诉说自己这些年来对公子行是如何之思念,思念到废寝忘食,肝肠寸断,接着又说虽然我们现在各为其主但是我们有那么深的交情,你打我我都不好意思还手,还不如我们两国都罢兵,签订和平共处N项原则岂不是美事一件。在情书的最后他还约定了会见地点和时间,还说好好喝一顿酒之后他就返回秦国去了。信送出去之后,这公孙鞅又摆出主动撤兵的高姿态来,命令秦军的先锋部队掉转马头撤了回来。
  
  这公子行一方面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另一方面呢是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打一仗不如不打仗)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相当纯朴厚道的人。看了信就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接着又看到秦军撤兵,他就恨不得插了翅膀立刻飞到公孙鞅的面前,他有翅膀吗?没有,所以他还是得骑着马去。会面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会地点,见公孙鞅就带着那么十几二十个的随从,而且都没有带兵器的情形之后,反倒为自己的小心眼而懊悔起来。会谈进行的十分成功,两人先是回忆了似水流年,接着就这次会面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最后还对未来进行了美好的畅想,会谈始终都在一种平和欢快的气氛中进行。会谈之后公孙鞅摆了一大桌子宴席款待公子行。公子行也饿了,开开心心的上座——还没坐稳当,忽听一声号令,左右四周埋伏的部队就包围了过来,公子行和他带来的三百名随从尽皆被俘,我们善良的公子行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望公孙鞅,见他还在微笑着。
  
  公子行:哎哟,好我的哥哥,别玩了吧!
  公孙鞅:谁跟你玩了……统统给我捆起来!
  公子行:你这个禽~~~兽~~~~啊~~~~,你这个猪狗不如的家伙,你不的好死啊……两面三刀口蜜腹剑你当心被雷劈啊你……禽兽啊,摆了那么大一桌子菜也不让我吃,从早上到现在我连顿饱饭都没吃过啊……过分啊!
  公孙鞅:给我带走……
  
  后来公孙鞅用刀子抵着随从的屁股让他们去喊城门,吴城城门一开,公孙鞅就率众冲了进去,吴城就这样被占领了。吴城一被占领魏国也就没什么屏障可以挡得住秦国的部队了,无奈之下只得割让西河一带的土地给秦国,求和!就这样秦国用公孙鞅的笑里藏刀之计0伤亡的轻取了崤山一带。
  
  这一计也算是卑鄙,下流,孙子之计了。我最痛恨别人欺骗我的感情了!大抵这是因为我也是个重感情且纯朴厚道之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文】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按语】我方和敌方各有长短,比如或许敌人比我们帅,但是我们比敌人阳光;或许我们比敌人地大物博,但是敌人比我们武器先进;或许敌人比我们人多,但是都是60岁以上的,我们比敌人年轻力强……总之呢就是一句话:大家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上帝是很公平的。在这个时候胜负就在于你怎么利用自己的和敌人的长短粗细了。下面就是一个方法,用弱势对待敌人的强势,用中势对待敌人的下势,用强势对待敌人的弱势,这是兵家的策略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你要和敌人商量好三局两胜者为胜。
  
  又是孙膑和田忌了。田忌有一次跟别人赛马就是用孙膑教他的按语里面说的那种方法赛赢了的,后来跟魏军对垒于桂陵的时候,魏军的情况是这样的:魏军的左军最强,都是年富力强骁勇善战的年轻人;中军次之,基本上都是受过伤的残了疾的;右军最弱,就是剩下的那些敲锣打鼓的文艺军和烧火做饭的炊事班。田忌打算就按照那次赛马的套路来对付魏军,孙膑又说“stop!”,田忌道:“又怎么了?那是你的计谋阿,也不行?”孙膑道:“这是人,不是马啊好我的田忌哥哥,打仗敌人又没有跟你商量好说你胜了两次就算你胜了,关键时要消灭部队,应该用我们的文艺兵和炊事班去对付敌人最强的左军,然后用我们的中军去对付敌人的中军,用我们力量最强的部队消灭敌人的文艺兵和炊事班……”田忌走到门口又转过头来说:“我们的炊事班没了,往后谁给我们做饭啊?!”孙膑:“大锅饭嘛,力气大拿的动铁锹的随便找几个就ok啦……”
  
  田忌照着孙膑说的去做,虽然损失了一些文艺兵和炊事班的士兵,但是敌方的左军和中军还是被钳制住了,右军将敌人的文艺兵和炊事班迅速歼灭之后和中军会合又将敌方的中军歼灭之后三军一起会合将敌人的左军歼灭……齐国胜!
  
  李代桃僵的指导精神就是: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也就是说牺牲一些小的利益,赚得最大的回报。比如如果你的手被蛇咬了的话,你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拿起菜刀斩断手臂,牺牲一条胳膊,保全整个性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应该在砍断手臂之前判断出这条蛇是有毒的还是没毒的,要是在手臂已经砍掉之后才发现原来蛇没毒的话……第二,应该在砍断手臂之前判断出被咬的手是哪只手臂的手,理由我就不说了。
  
  却说战国的后期,赵国北部经常被匈奴骚扰,匈奴一没有肉吃就跑到这边来抢几头牛,拉几匹羊回去;一有人成年了娶不到媳妇,就到这边来抢女人抓回去拐卖,搞的越国边境的百姓战战兢兢,怨声载道。赵王接到投诉之后立刻派了手底下最得力的大将李牧大将军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去了之后,天天杀牛宰羊,让将士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不出去打仗,就这样守着。
  
  匈奴甲:他们怎么也不来打我们,天天吃肉喝酒,这是在馋咱们呢吧
  匈奴乙:说你是猪你就是猪,我查过了,李牧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据我推断,他肯定是想把这里的牛羊吃个精光,让我们抢都没的抢,这就是釜底抽薪的做法了……
  匈奴甲:好阴啊,太阴了!
  
  然而事情远非这两位匈奴哥哥所想的那么简单,李牧在暗中加紧训练部队,天天给官兵们补钙,让他们腰好背好腿脚好,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将士们各个红光满面,站似一棵松,坐似一口钟,走路还带一阵风。而匈奴那边几年期间一直都没有过来抢过牛羊肉了,各个面呈菠菜色,风吹鸡蛋壳。公元前的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了。他派了几个士兵让他们保护着边寨的百姓赶着一群洁白的小绵羊去放。匈奴一看有羊,立刻派了一小股骑兵出去抢,李牧的士兵早就被交待过了,他们拿着矛象征性的超匈奴插了几下就假装败退往回跑路,丢下了几个牧民和一些小绵羊。匈奴人赶着羊捆着人唱着歌儿回到营区。匈奴单于心想,合着这李牧就这点本事,肯定是接着守边疆来这里改善生活来了(他们不知道,国内已经达到了全面小康了,在国内吃菠菜才是改善生活)。于是这单于就亲自率领着大军去攻打雁门。李牧一看,知道那些小绵羊已经被敌人吃掉了,他们还想要。于是李牧严阵以待,兵分三路,形成一个口袋的形状,匈奴蒙着头直接就钻了进来,李牧将匈奴分割成几个小块,各个歼灭,单于兵败,落荒而逃。
  
  李牧牺牲了小绵羊,换得战争的胜利,实在是运用李代桃僵之计的典范之做——不过在边疆上假装了好几年,这个时间……是不是有点忒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十六计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按语]顺手牵羊顾名思义就是顺手牵走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有谓语有宾语但是没有主语,其实这个省略调的主语应该是“我方”或者是“我”,也就是说应该是我方顺手牵了别人的羊因此而得利,而不应该是对方顺手牵了我的羊,在以盈利为目的的战争中牺牲奉献这一点我们不提倡。这里面有三个因素:第一就是“顺手”,众所周知没有人白白要送羊给你,除非牧羊人是你亲人或者亲戚或者他(她)看上你了,要想做到“顺手”,必须是牧羊人有出了纰漏的地方,比如他的羊圈门没有上锁,再比如他放羊的时候睡着了,或者就是他的羊太多,放羊的阵线太长,一部分羊在新疆另一部分羊已经放到了海南,你乘机牵走。第二个因素就是“牵”,也就是说你必须得有所动作,上去拉着羊走,而不是念般若菠萝蜜,让羊自动的凌波微步到你的面前来。第三个因素就是“羊”,要么你牵了这只羊回来想要吃它的肉,要么是想挤她的奶,或者是想让她帮你生小羊,小羊再生小羊,也就是说在牵之前你得确定这是一头健康正常的羊,有利用价值的羊,而不是一头得了口蹄疫的或者得了癌症的羊,如果是得了口蹄疫的羊可能会传染你羊圈里所有的羊,得不偿失;如果是一只得了癌症的羊,你拉回来就死了,如果你心肠比较软的话可能还得陪上一鼻子眼泪,徒增伤悲,同样的得不偿失。更重要的就是一定得确定这不是一只肚子里面藏着很多人的特洛伊木羊。
  
  举一反三我们回到战争上来说,庞大的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于向前,背着锅碗瓢盆的炊事班很难跟的上,这时候你可以切断他的给养,或者饿着大兵,或者消灭炊事班,战线拉的越长,可乘之机就越多。看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搞他一把,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胜也可以。这个方法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武工队,就经常钻进敌人的心脏,端个炮楼啊,杀几个日本鬼子啊,牵些刀刀枪枪啊,打劫几列火车啊,这就是攻击敌方薄弱之处,应手得利的具体例子了。
  
  公园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很是强大,势力强大的意思就是人多,兵多,粮草多。前秦王苻坚坐在城墙顶上,用麦克风调集九十万的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东晋。在他的军营里面有一个关系户,就是他弟弟了,第一战他就派了他弟弟苻融为先锋去攻打东晋,因为人多势重,很快就拿下了寿阳城,人一有所成就就会骄傲,试问我们在报告里面经常能听到的“胜不骄,败不馁”有几个人能做的到,当年毛主席也没有做到。这个苻融仗着人多打了胜仗之后自己先骄傲了,他假装紧缩眉头,在军事地图上指指点点之后得出结论道“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他建议他哥立刻进攻东晋。他大哥一听,没等候面的八十几万的部队跑上来,就立刻率领了几千个骑兵赶到了寿阳城。东晋的将领谢石不是吃素的,他通过各种渠道得知秦的百万大军还没有集结到一起之后,抓住机会,派了所有的部队出去围剿了前秦的前锋部队,前秦部队的锐气骤降。
  
  谢石又派猛将兄刘牢之率领精兵五万人,强行渡过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不愧为猛将兄,他乘胜追击,重创了前秦军,秦军用创可贴也无法弥补这一创。谢石搬师渡过洛涧,顺着淮河而上,部队抵达淝水一带,将部队驻扎咱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相望。
  
  这淝水也不是很宽,比起台湾海峡来窄多了,从对岸到这边的城墙肯定是没有1200公里远的,可惜那个时候是没有导弹的,双方都炸不了对方的三峡大坝。因为水不宽,大家都能彼此看到对方,如果麦克风的质量好一点的话,对方还能听到河那边的歌声。前面就说了这苻坚喜欢坐在城墙顶上用麦克风指挥部队,这天他想展示一下军威,让秦军将士唱首歌给对岸听,或许是因为秦军离开家乡太久了,或许是因为前面两次败仗让秦军将士心情忧郁,起起来的歌竟然是这样自的:
  
  “想死个人的兵哥哥,去年他当兵到哨所。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 ,白天他是我
  嘴里的歌。严冬里,刮风又下雪啊,我真想啊, 我真想给他给他送去一团火……”
  
  这是前秦王的佳丽最喜欢唱的歌曲之一,在秦军里面广为流传。秦军越唱越难过,越唱越想家,唱到最后竟有人泣不成声起来……这时只听河对岸也传来歌声,秦军一听士气大落,河对岸传来的歌声是这样子的: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一支甜甜的歌,哥哥心中荡起层层的波,妹妹何时才能让我渡过你的河……”
  
  苻坚见东晋士气高涨,严阵以待,就下令官兵坚守河岸,不让对面的哥哥渡过来,等待后续部队来,靠人多取胜。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苻坚。他派人送去一个包裹,说你这个娘娘腔,让哥哥我来好好的统一统吧,如果你不敢的话就赶快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和我决斗的话,你就撤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随包裹还寄去了一条真丝镂花内裤,说是送给苻坚的生日礼物。把个苻坚气的差点吐血,于是下令部队后撤一箭之地。他想的是我假装后退一箭之地,等你走到河中间的时候我在下令去打你,给你来个措手不及,看你还敢不敢说要统一统我!
  
  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料得到的。比如苻坚他就没有预料到这个时候秦军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了,人人都想着老婆,没有老婆的也想着找老婆,他下令往后撤的时候人人争先恐后,人和马撞在了一起,人骂马,马蹄人,乱作一团。这个时候他的麦克风也不起作用了,怎么喊都喊不回来,大家都边唱着“想死个人的兵哥哥”边往家乡的方向跑。这个时候谢石指挥的部队已经渡河过来了,乘着敌人大乱,奋力最杀。苻融就这样在乱军中被东晋的军队乱刀劈死了,苻坚也中了一箭,跨上一匹马就逃回了洛阳。前秦打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顺手牵羊的著名战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按语]敌人如果很阴险,而且我方的间谍办事不力没有刺探清楚敌方的军情的话,就不要轻易的出兵。另外行军过程中如果路边有草丛当心里面有敌人,如果路边有树林子当心里面有敌人,如果有低洼的大片坑地当心里面有敌人,如果路边有一个一个的雪人的话当心那是敌人假扮的,如果有美女上来搭讪的话更应该当心会不会是敌人派来的间谍。总之行军之前最好要明白沿途的路况信息——不是让你了解会不会塞车,而是要了解会不会有大块敌人藏身的地方。
  
  所谓打草惊蛇之计,是应该分两方面去看的:一个就是对于隐藏着的敌人,我们不应该轻举妄动,面的敌人发现我方的军事意图而采取主动;另一个就是可以派一个先遣部队,专捡草丛茂密的地方钻,把草丛里面的敌人引出来,然后嘿嘿,我们后面跟着的大部队迅速包围他们而歼之!万一草丛里面没有敌人呢?那不是白玩了?这样想你就错了!所谓大军出征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先锋部队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不直接一把火把草丛烧了呢?如果里面有敌人就会被烧焦,如果里面没有敌人我们也可以知道了啊……这样想,你又错了!没有人告诉你那草丛是晒干了的草,绿油油的草,你去给我点点看,能不能点的着?!而且没事乱放火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早就在郑国安插了一个奸细,打算和这个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的都城。而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的蹇叔,之所以这么叫他不是因为他年纪大所以叫他叔,而是因为……他姓蹇单名一个叔字。蹇叔站出来就说:“咱们秦国离郑国那么的遥远,郑国肯定会事先做好准备的,带着这么多兵都那么远的路,亏你能想的出来(这蹇叔要是知道了后来我军的长征的话,也就不会这么大惊小怪了)……”秦穆公一听,这蹇叔说得倒也是,于是他陷入了沉思之中,忽然抬起头来说:“就去就去,偶不听你的”,其实这秦穆公心里面想着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做了决定,如果被别人一说然后就这样自己否决的话,自己往后怎么混啊,另一个就是他对他派到郑国的那个间谍非常的信任。
  
  秦穆公还是派了孟明视为首的三个将帅帅领着部队出征了。蹇叔在部队出发之前忽然跑出来躺在地上大哭道:“你们这是去白白送死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我不忍心看着你们带着这么多部队去给敌人杀,你们真的要走的话,就从我身上踩过去吧!”接着他就闭上了眼睛,听到耳边马蹄声和士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远的时候他才拍了拍土从离马路有几米远的地方站了起来,望着远去的部队说:“我也算仁至义尽了啊!”
  
  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往前走……
  
  路人甲:你们这是干什么去啊?
  士兵甲:哦,没事没事,我们这是去攻打郑国的都城去呢……
  路人甲:这么远的路,你们就不怕那边准备么?
  士兵乙:不怕,我们大王说了,那边有我们派去的人呢……
  
  
  第二天郑国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就出现了3号黑体字的标题“秦国派兵几十万,欲取我郑国都城”,下面作了详细的报道,连哪个奸细的名字也列出来了。郑国做好了迎敌的准备,把那个奸细砍了头。秦军本来带着大部队想来偷袭取胜的,没想到郑国已经严阵以待了。秦军见站不到便宜,只得搬师回巢,部队走了那么远的路,人困马乏到了极点了,经过崤山的时候,也没在意周围的树林子和野草丛生。这是晋国的地盘,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应该不会给秦军使绊子,却不知道人走茶凉是大自然界不变的真理。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了晋军的一小股部队,立刻下令全军追击。追到山脚下的时候晋军忽然不见了踪影,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不用说又种了埋伏了,晋军大败秦军,活捉了那3个将领。
  
  这就是秦军打了草惊了郑国这条蛇的故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按语】经常看电视的人肯定经常能看到清宫戏,经常看清宫戏的人肯定能经常看到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那些阴险的大臣或者太监或者母后会将鼻涕都还没有擦干净的小孩推上龙椅,不过这些小孩必须得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他们必须是死了的老大的后代,然后他们通过控制这个小孩控制天下。小孩子不会有要天下要女人的无礼要求,你只要给他糖吃就好了!在军事上,这一计的意思就是指挥官要善于分析,善于查找失利之中的可利用之处,改变战争的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借尸还魂:原来的意思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诈尸了,我们这里不是在讲鬼故事,也不是要拍恐怖电影,韩冬在研究着的是打仗的大智慧大计谋,所以我们还要回到军事上来,在军事上这一计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也就是说,千万不要轻看了那些看似没有用的东西,一块手纸一条内裤也有它本身的用处的。孙膑刚刚被就出来的时候满身是排泄物,脚筋也被挑断了,脸上还被烙了一个“衰”字,要多凄惨有多凄惨,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送给你你肯定都不会要,看看后来再看看现在,牛人啊!
  
  秦朝的暴政我们都是知道的,那个时候就是摆明了说了:“不给你民主,不给你人权,不给你自由,你能怎么样?!你咬我啊?!”,一部分人手拿着武器做那一个人的狗来镇压其余的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在飞逝,人类也在进步,也在越来越聪明,统治者也变得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有内涵了,现在不会有人扯着嗓子喊:“不给你民主,不给你人权,不给你自由,你能怎么样?你咬我啊!”,相反的现在统治者喊的都是:“给你民主,给你人权,给你自由”……“看你能不能消受”,当然了省略号后面这句是他小声说的。
  
  有暴政的地方就有反抗,人民都是逆来顺受的好人民,除非忍无可忍否则不会闹事。到了秦朝的后期,天下百姓已经忍无可忍了,想要造反的,十户人家里面有五户,另外五户不是有人在朝中做官就是等着别人造反自己捞好处。虽然大家都想造反,但是没有一个能出头的领导者也还是不行的,造反的领导者,人民在呼唤你,大地在呼唤你,小草在呼唤你……秦始皇挂了之后,通过一系列复杂及阴险的事件之后二世胡亥继位,这胡亥就是那个把梅花鹿说成是斑马的那位哥哥,不是因为他是色盲,而是因为他的确是不认得,那个时候还没有挂图可以用来识别各种动植物的。这胡亥本身是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道德,没有卫生的四无青年,做了皇帝之后就撑着职务之便整天泡妞,呆在后宫里头都不带出来的。天下是什么样子他已然不管了。就在他做了皇帝的第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事情的由来是这个样子的:有两个人名叫陈胜和吴广,他们被部队看中了,征兵后要到渔阳去,那个时候去参军都是用走的,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天降大雨数日,道路都被冲垮掉了,走是没办法往前走了,算算日子,即便是这时冒着雨走,也是绝无可能暗示到达得了,秦朝的法律明文规定,凡是迟到的戌卒都是要被砍头的,横竖是个死了,还不如就地造反,寻求一条活路。他们两个心里头都明白一起来的大家也都有这个思想,只是没有人说出来而已。大家都憋在心里憋着,说造反的话的时候也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人人都挑逗着别人来出头。陈胜想出头,可是他明白这些人,没有人出头的时候希望有人出头,有人出头了之后心里面又会酸溜溜又会不服……得像个办法让他们服才成。可是,论身体,自己不是最壮的;论学问,自己不是最高的;论头发,自己不是最长的;论体重,自己又不是最沉的;论长相,自己也不是最帅的……有了,就用借尸还魂之计迷惑他们吧!
  
  却说当时有两个人是最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一个就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人是个好人,可是已经被害死了,但是老百姓们都不知道他已经死了,另外一个人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很会打仗而且爱护将士,在秦国灭了六国之后此人不知去向。于是陈胜说他原来是扶苏的通讯员,是扶苏派他来领导大家的,接着还从屁股后面拿出一块木头,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两行字“好兄弟,讲义气!——扶苏赠”。而吴广给大家讲了一个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凄美故事,故事的结论是,项燕在战场上被打了个半死,奄奄一息,是他救了项燕,并且安排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项燕含着眼泪鼓励他出来造反……等等,他们还怕人们不相信,就抓了一条鱼,然后给这条鱼做了个小手术,在一块丝帛上写上“陈胜王”之后将丝帛塞进了鱼的肚子里头,最后将鱼放生。这条鱼从此消化不良,游泳游的东倒西歪,这天终于被士兵给抓了上来,士兵做饭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丝帛……
  
  士兵甲:这鱼的肚子里面怎么会有块布?
  士兵乙:会不会是它的手帕,它没有口袋装,所以装在肚子里面的?
  吴广:你们怎么不看看上面有没有字?
  士兵丙:会不会是胆结石啊?这鱼还能不能吃啊,扔了算了
  士兵丁:胆结石是石头,怎么会是布啊,蠢蛋
  吴广:你们怎么不看看上面有没有字?
  士兵甲:我们都不认识字啊,即便是有字也是白看……
  吴广:=_=...汗啊,上面写的是“陈胜王”,怕你们不理解,给你们解释一下,这个“王”字在这里做动词用,意思是“称王”,整句的意思就是陈胜称王……
  
  士兵们大惊,暗中将这件事情传开。吴广又在半夜的时候在荒庙里头学狐狸叫,士兵们隐隐约约听到这个狐狸是这么叫的“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啊嚏”……天哪,连狐狸都边打喷嚏边这么说,这陈胜肯定是上天派来领导大家,搭救大家的。每个人看陈胜的时候都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陈胜和吴广见时机已经到了,就率领大家杀死了朝廷派来的监管,抢了他们的武器——几把柳叶刀。陈胜站在高处大喊一声,然后举起了手中的用来晾衣服的竹竿儿,这就叫“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了。他说:“人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反正横竖都是死了,就当自己已经死了吧,但是死我们也要死出个样子来,也要重于泰山!”,虽然大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造反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想想都让人兴奋。于是大家一起喊“文成武德,一统江湖,文成武德,一统江湖”
  
  陈胜自号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攻占了大泽乡,天下人民纷纷响应号召,节节胜利,所想披靡,再到后来,部下们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骞来连。
  
  [按语]在山里面遇到老虎,和老虎互咬你会吃亏的——除非你是一头狮子或者更加凶猛的动物,这个时候你应该勾引着老虎跑,或者跑到猎户的村子里面,或者跑到武松家里,这样小命可保。在军事上面,你不顾人家的城池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还有N多士兵把守却去攻城,到头来肯定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敌人已然做好应敌的准备之后我们就应该巧妙的用小利益去引诱敌人,将他们骗到我们的包围圈里面,或者骗到火星上之后烧掉梯子,让他们下不来,这样子的话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为条件,打败敌人。
  
  调虎离山之计讲究的是一个“调”字,这就需要你准确地掌握老虎的心思和喜好,如果着是一只喜欢吃烧鸡的老虎,你就应该用烧鸡来引诱它,而不应该用清炖的;如果这是一只喜欢吃粽子的老虎,你就应该去包粽子,而不是用寿司;如果这是一只喜欢吃美女的老虎,你就应该派去西施,而不是如花——这些只是物质上的准备;只有了老虎喜欢吃的东西还不够,同时你还需要掌握时机,比如老虎睡着的时候,引诱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再比如老虎胃疼的时候或者正好吃的撑到腰都直不起来的时候,引诱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的降低。如果你迎合了对方的喜好,同时又把握好了时机的话,此计定能成功!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却说孙坚有个儿子叫作孙策,这孙策现年只有十七岁,但却年少有为,他继承了老爸的地盘和部队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打拼,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99年,孙策想要往北扩大地盘,准备先夺取江北卢江郡。这卢江郡南边有长江,北边是淮水,山青水秀,是个典型的旅游城市,可是这样攻打起来就麻烦了,毕竟陆地才是人类最适应的环境啊!更要命的是占据卢江的军阀名叫刘勋,他的势力比较强大,而且也想着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差不多是一个粗人了,有的时候粗人还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只要是人类都会有弱点的,比如玉皇大帝胆小,唐僧愚钝,月老是个近视眼,观音经常月经不调,维纳斯少一条胳膊,耶稣喜欢露体等等……这刘勋的弱点就是贪财,喜欢钱——虽然自己有很多钱,孙策就打发了一个人扛着一箱子金银珠宝去送给刘勋,并且他给刘勋写了一封信。信里面将刘勋大肆吹捧和夸奖,说刘勋冰雪聪慧助人为乐,是智慧与美貌并重是英雄与侠义的化身,是新一年青年人的榜样和楷模,接着他表达了自己个人对刘勋的如滔滔江水般的仰慕之情,并表示希望能让刘勋给他签个名,希望能和刘勋交欢(好)。信里面又说,上缭经常派兵欺负我,我们兵少粮少money少,没办法远征,请求大哥哥发兵降服上缭,我们将世代感恩,并且为大哥哥立一个牌坊。
  
  这刘勋先是被孙策给夸晕了,得意万分,头脑发热。而且上缭一代,是鱼米之乡,石油之乡,美女之乡,刘勋早就想夺取了,现在看到孙策这么软弱无力,这么孙子,估计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如此就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遂决定发兵上缭。他有一个叫作刘晔的部下还是比较清醒的,极力劝阻刘勋,可是刘勋那里听得进去,于是自己亲自率领几万的部队去攻打上缭。探子汇报刘勋已经倾其城内的精锐兵马去攻打上缭了,孙策大喜,占到山头上就大喊“老虎已经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几万雄狮过大江,突袭卢江郡,几乎没有遇到反抗的就控制了卢江。
  
  另一边刘勋攻打上缭,却怎么也不能攻打下来。后方探子汇报道,孙策已经夺取了卢江,刘勋方知中计,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眼泪把鼻子冲塌也没用啦,无奈只得灰溜溜的去投奔了曹操。给我今天写三十六计第十五计创造了素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兵反;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按语】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明白我们的目的,都要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去做这件事情的,如此才不会迷失方向,成为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任自飘荡。打仗也是一样,打仗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有个机会去集体旅游,更加不是为了带着大家去野炊,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其实终极目的应该是夺取地盘,消灭敌人也是为了夺取他们的地盘,敌人能不杀就不要杀了吧!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放敌人一马,之所以我们放敌人一马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看上他妹妹了或者让他回去吃饱了再来和我们打,放他的目的在于让他的意志、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寻找机会全歼,以达到夺取地盘之目的。昔日诸葛亮先生逮孟获七次又放孟获七次,不是因为他善良,也不是因为他看孟获太强壮而害怕他,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稳住南部先,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最后玩的孟获都不好意思了,最后一次放孟获的时候孟获都不好意思走了。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手段。你把敌人逼急了敌人肯定会集中全力来反抗你,大不了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倒不如暂且放他一马,让敌人丧失警惕,然后拍他黑砖,背后放冷箭,悄悄地灭他……
  
  要讲这个计谋的案例,当然属诸葛亮逮孟获为最佳了,七擒七纵——如诸葛亮这般有耐心的,如孟获这般脸皮厚的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孟获念捕网之恢恢独怆然而涕下啊。事情的由来是这个样子的,蜀汉建立之后,定下了北伐大计,刘备当初没有白白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诸葛亮先生也很同意北伐。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我们一看这个“夷”字,就能明白孟获也是靠力气凭身体打下江山当上酋长的,这样去跟诸葛亮先生玩,不被玩死才怪,历史果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诸葛亮本来都已经准备好要北伐了,可是孟获来了,他走了实在是不放心啊,于是决定亲自率兵平定孟获先。孟获还没有来得及打一仗就被逮了,在泸水附近中了诸葛亮先生的埋伏了……看来这孟获读的书也不多,他如果看过韩冬写的《三十六计》的话,就应该明白:埋伏,是诸葛亮这样的人经常用的方法。
  
  按说,抓了敌人的老大,敌人肯定会乱成一团,这个时候如果乘胜追击的话,铁定大破敌军的。可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之中的威望很高,如果让他心悦诚服的投降的话,南方就稳定了,也就是说老虎都投降了我了,身为狼你还有什么意见咩?如果就这样把孟获砍头的话,那些小的部落肯定会不停的骚扰,虽然蚊子咬不疼人,但是搞的晚上睡不着觉依旧是一件很让人憎恶的事情。于是诸葛亮断然释放了孟获,孟获走的时候还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太过自责和难过,回家后好好保养身体,咱们来日再战!临了还给了孟获回家的盘缠和一匹马。孟获走的时候说,下次我肯定可以打败你的,诸葛亮只是笑着看着他,就好像看一个淘气的孩子一样……
  
  孟获回家后,将所有的船都拖走,就守在泸水的南岸上,阻止蜀军渡河,因为前一次被埋伏了,这次他也不出击,心想看你怎么埋伏我。可是愚人就是愚人,当真是不懂得举一反三的,自己不动是防了敌人的埋伏,却没有注意到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的,敌人从别的地方渡河的案例,真就以为敌人就非要从这里渡河来跟你拼命不可。诸葛亮从下游渡河,直接绕道孟获的粮仓里面去,烧了他的粮仓。孟获本来就是个急性子,再加上几天没吃饭,越想越气砍了好多看守粮仓的将士的头,还不让别的将士吃饭,结果被自己人给捆了送到诸葛亮的面前。诸葛亮先生问他服还是不服,他还是不服,结果又放了他。后来孟获一当接着一当的上,凄凉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了,总之就是又被捉了四次访了四次,到最后一次诸葛亮一把火烧了孟获的藤甲兵,孟获第七次被诸葛亮请来喝茶。
  
  当第七次诸葛亮依旧微笑着问他还想不想回去的时候……孟获,这条铁铮铮的汉子,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这位中国历史上因为被抓次数最多而著名的将领,这位年过半百的男人,终于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看着诸葛亮的微笑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和善,那么的温暖,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了,原来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就是善良的笑容,那一刻他开始喜欢并且仰慕诸葛亮了!那一刻他低下了自己的头说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带兵北伐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是说你扔出一块砖头之后,敌人接着扔出一块玉来被你获得,这是一个计谋,而不是说你扔出一块砖头砸晕了敌人,去拿他口袋里面的玉,这样就成了拍黑砖了,两者的层次是不同的。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按语】在战争中欺骗敌人,让敌人感到迷惘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巧妙的方法不是让敌人觉得是但又好像不是,而应该是让他们觉得这简直就是,以假乱真,诱敌上当。比如,给士兵每人发一个旗子让所有的人都变成旗手,或者给每人发一面鼓让每个人都变成鼓手,摇旗敲鼓,让敌人觉得你人多势众,这属于让他们觉得是又不是的方法,往往不但不但白花了钱买那么多旗子和鼓而且让将士们白白辛苦,往往难以奏效,落的最后不得已那么多旗子没办法处理而用来做衣服,结果士兵各个都变成了大红包,上面还印着好多五角星的,那么多鼓没法处理,只能在逃跑的路上用来煮了吃了,煮牛皮的味道不好啊……假如我们用老弱残兵或者丢弃粮食菜草的方法勾引敌人,这种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这简直就是的方法,就可以很容易的达到目的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骗人也要有职业道德,做戏要做全套,必要的时候还要找专门的群众演员。但是在使用这一计之前你依旧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自己必需要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主要是要了解他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和他的性格,如此才能发挥效力,也就是说,要引诱拉登出来的话你就应该请两个工程队修两座高楼大厦出来立在那里放着,要引诱伊拉克的武装分子的话就找两个有头的人出来在伊拉克街上边走边喊“我是美国人,我是日本人”(最近他们砍了不少人头),要引诱韩冬的话只需要找一张不是明星的美女照片发给他,并且告诉他那就是你,他就会想你想的死去活来,因为他好色也因为他厚道!
  
  抛砖引玉这个成语出自《传灯录》。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是一个传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就先跑到灵岩寺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以前的人在墙上写诗现在叫做文物,现在的人在墙上写诗叫做破坏文物),赵嘏来了之后就看见了,立刻拿起笔来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的要好。亏了他写的好,不然现在就要叫“抛玉引砖”了。后来文人就称常建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大家想让谁写诗都会先打听那个人的行程,然后在半路上能写的地方写上两句诗,搞的到处都是半首半首的诗。这一计用在军事上就是我们在按语里面说的用相类似的东西去迷惑诱骗敌人,让他迷惘让他上当,中了我们的圈套然后伺机消灭之的计谋。“砖”指的是小利,也就是诱饵了;“玉”指的是做战的目的,也就是大的胜利了。“抛砖”不是目的,“引玉”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除非你是一个铅球抛掷运动员。钓鱼需要用鱼饵,至少得是蚯蚓,遇到挑食的鱼可能还得更高级的,如此才能调上鱼来,像姜子牙那样做作的钓鱼者又有几个呢?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很不吉利的国家名字)。楚国大军机动化程度高,行军能力强,没有几天就到了绞国城下了,战士们都斗志昂扬,有的激动到直接去爬城墙了,愣是被从城墙顶上扔下来的砖头砸成了脑震荡。绞国知道对方部队就像吃了头疼粉一样的全军兴奋,都high到了极点,如果出城迎战的话必定凶多吉少,于是他们都躲在城里头守着。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都被砸退了。就这样“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不想出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总是这样搞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楚国有一个大夫这天跑到楚王这里来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得出结论“要是硬攻的话,我们肯定会伤亡很重……”楚王愕然,回头看了看帐外摆着的楚军士兵的尸体阵列,和伤兵的累累,回过头来之后就要扁这个大夫:“他妈的,大中午的把老子吵醒,我还以为你有什么好计策,伤亡很重我不知道啊,还用的着你在这里分析,你在这里唧唧歪歪……”
  
  “大王息怒,我还没有说完呢,刚刚那句只是引言,小的的计谋就是用鱼饵钓大鱼”
  
  “怎么个钓法?”
  
  “绞城百姓现在做饭还都是烧劈柴的,被围困了这么久,城里面肯定缺少做饭用的柴火,我们可以找些士兵化装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听会出城抢柴火的,头几天我们就给他们抢去一些,让他们麻痹大意,当真以为别人的柴火就是那么的好白拿的,接下来我们用大卡车装满一大卡车的柴火,这样他们就需要派好多人来抬,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围而歼之……”
  
  “倒是个不错的计谋,不过装那么多柴火会不会超载啊?过桥的时候会不会把桥压断啊?最近一辆卡车压断了一座桥,死了些人,责任人——政府,还推三阻四的,闹得全国都沸沸扬扬的啊”
  
  “……大王……这,是您的台词?”
  
  “哦,不是不是,韩冬说要借古喻今,我就这么插进来了。我们接着说,你的这个计策倒是不错,可是为什么绞国会上当呢?他们如果不来的话我们不白忙活了,在说现在我们厨房的柴火很多,也不需要柴火啊”
  
  “大~~王~~~你听我说(唱)绞国是个小国家,国家小了就少了谋略,少了你我这样的人才,有了这样香甜的诱饵,还怕他们不上钩?…… ”
  
  “红灯记选段倒是很好听,不过……那就这么办吧!”
  
  第二天山上就忽然多了很多年富力强的樵夫,半天就打了好多柴,绞国的探子立刻报告,绞候马上问他们有没有楚军的保护?探子说没有人保护,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准备打劫柴火,那些樵夫扛着柴下山的时候就被打劫了,不但柴火被打劫了他们自己也被抓了,就一连这么几天果然抢了不少的柴火,樵夫也抢了不少。楚王慢慢增加樵夫和柴火的数量,绞国派出来抢柴火的士兵也越来越多……大卡车终于出动了,绞候爬到城墙上一看,看到了一座大山似的柴火垛,“我靠,这些樵夫打柴这么厉害?这还不得派出全部士兵去抢啊……”
  
  绞候带着他的手下们出城,看到了柴火垛,一声大喊“小的们,给我抢啊……连带樵夫一起抢!”樵夫们见绞军又来打劫,吓得到处乱窜,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就钻进了埋伏圈里头。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是来打劫的,不是来打仗的,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调头就跑,后面又出来伏兵,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惨绝人寰啊……楚王趁机攻城,绞候知道中计了,但此时此刻已经没力量反抗了,看着抢回来的柴火默默垂泪,到城外投降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按语】战争中,兹要你打败了敌人,那好处是取之不尽的,于物质上你可以拿他的地要他的人抽取他的地下水,并且拿的名正言顺的就跟自己家的东西一样;于精神上可以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同时还可以长自己的威风,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自信。假如你满足小小的一点胜利,比如抢了一点柴火就沾沾自喜又骄又傲,而不去摧毁敌军的指挥中心,捉拿敌军的指挥官的话,那就像是抓住了老虎摸了一下它的屁股,然后又将老虎放回山中一样,老虎会记住这一摸之仇,下次必将更加来势汹汹,真可谓后患无穷啊……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敌军的主帅的位置都是比较容易判定的,如果你是跟项羽领导的军队打仗的话,你就找谁的胯下的马长的最帅,那个肯定就是项羽了,如果你是跟关羽领导的军队打仗的话,你就看谁的脸最红,那就是关羽了,如果跟拉登打仗的话,你就看谁的胡子最飘逸脸最瘦眼睛最圆,那个就是拉登了,如果将来不幸你要和韩冬打仗的话,戴着深度眼镜的那个就是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状况:敌军将帅一旦看到自己一方顶不住了,就换了马或者擦上美白霜而化装隐蔽,让你找不见他的所在。古代时候有个名叫张巡的人比较聪明,他用一种方法一下子就找到了敌军主帅的位置,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典故之后马上回来!
  
  擒贼擒王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杜甫创造出来的,在他的一首题为《前出塞》的诗里面是这么写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的启事,比如你要追的人如果开车逃跑的话,你应该做的就是打他的汽车轮胎,“射人先射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蛇没有头不行(人没有头似乎也不行吧……),打了蛇头就可以制服这条蛇了,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分清楚哪边是蛇头哪边是蛇尾,如果遇到传说中的两头蛇的话……这一计用于军事,意思就是要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从而使敌军陷入混乱,然后乘乱彻底歼灭。我方指挥员要有大气魄,大本事,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否则的话就会为敌方所“擒贼亲王”。
  
  却说唐朝安史之乱之时,因为朝中部队在这个时候已经失道寡助,安禄山一路杀将过来,连连大捷,打胜仗简单的跟切萝卜一样,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出手下一名猛将兄尹子奇率领十万劲旅进攻睢阳。这个时候的睢阳是由御使中丞张巡驻守的,见敌人来势凶猛,决定就在城里守着不去迎敌。敌军进攻了二十多次都被击退了,尹子奇看士兵都累了,就收兵了。这些士兵可真是被累惨了,且不说需要左跳右跳的躲闪飞过来的箭,还要扛着木头去砸城门,就光只是往城墙底下跑二十多次都跑到腿软了,收兵之后躺下来就歇了。天黑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之上,默蓝色的天空中映满璀璨的星星,秋高气爽正是睡觉的好时光,士兵们刚刚要进入梦想的时候忽然城头鼓声大作,喊声震天,尹子奇连忙组织部队准备冲出来与唐军激战一番,结果出去后一个敌人也没看见,就看见城墙上有几个黑影在敲锣打鼓,另几个黑影在对着这边大声的嚎叫。尹子奇就率领着部队严阵以待,东方破晓,他们听了一夜的破鼓破锣和敌军嚎叫的声音,一夜没有睡觉,眼睛熬红了,脑袋里面也嗡嗡作响,一个个瞌睡的就像在课堂里头听老教授讲课一样,有几个实在撑不住的躺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起来,其他人也跟着睡了下来,连尹子奇也撑不住了开始打盹儿。这时,城中一声炮响,张巡率领守兵从城里头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那叫一个乱啊,喊的叫的,找武器的找鞋子的……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杀了五十多名敌军将领,五千多名士兵,杀人杀到手都软了。敌军更加乱了,装死的,逃跑的,还有受伤之后惨叫的……张巡明白擒贼擒王的道理,立刻命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路冲杀到敌军的帅旗下面。
  
  张巡没有见过尹子奇,连尹子奇的照片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尹子奇,况且现在又这么乱,都是往回跑的,这把张巡给难住了。计谋总是在一刹那之间,就像爱上一个人在一刹那之间一样!在这一刹那张巡有了办法了,他让士兵找些秸秆过来,将秸秆削尖,搭到弦上就向敌军射了过去,敌军中好多人看着箭向自己飞过来,闭上眼睛大叫着等死了,结果箭插到身上一点都不疼,没事儿,这下开心了,死里逃生的感觉真好,他们以为张巡没箭了,争着抢着去报告主帅尹子奇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任凭尹子奇隐藏的再深,任凭他再丢眼色,他再假装他不是他……都没用了,好多人向他涌过来了,张巡一看立刻辨认出了敌军主帅尹子奇,命令一个神箭手向尹子奇放箭,正好插进了尹子奇的左眼,这次用的是真箭……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便闪,边跑边大喊“你们不是说他们用的是麦杆儿么?这是麦杆么?靠啊……”
  
  将士们一看主帅的惨样,也跟着抱头鼠窜,一片迷乱,部队大败而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按语】锅里头的水之所以能够从凉水变到可以下方便面的开水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着的水和燃烧着的火焰都是不好弄的,不能用手去进攻,除非你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或者正在看我的文章的你是一个机器人,而产生火焰和水之所以能够沸腾的薪柴或者煤气却是可以接近的,你可以抽掉锅底下的薪柴或者关掉煤气。将大的敌人是因为有强大的动力和气势,当他是动力火车的时候我们应该逼开他的锋芒,想办法消弱他的气势使之变成如花似玉的F4,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今天看来这句话应该是一句废话了,可是看在古代的人没有人给他们写这么好看的《三十六计》的份上,我们就原谅他吧!消弱敌人强大的动力和气势的方法就是采取攻心战术,使之思想动摇,迷惘忧郁,神经失调,如此敌人便会失掉战斗力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士气最旺盛的时候只身一人走到叛军中间,跟他们喝酒聊天畅谈昨天,今天和明天,还现场播放了几段精彩的VCR,里面的画面都是他们的妻子守着孤灯哭泣或者和别的男人翻云覆雨的场景,以及他们的老娘站在村口的大榕树下面向他们离开的方向张望的场景,风吹散了母亲的丝丝白发,母亲脸上的皱纹写满了对儿子的思念……虽然他的这些VCR都是从网上下载后编辑的,但是士兵当中谁也不认识谁的老婆,就以为是真的了,一时之间军中充满了抽泣的声音,这些叛军的心都碎了。薛长儒趁势说:“现在,凡是不想叛乱的人都站到右边,还想继续的站到左边……”,结果大部分人都跑到了右边,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见势不对夺门而逃,不久之后这十三个人也被拿捏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
  
  同时我们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就是打劫敌人的粮草;切断敌人的水源;或者绑架敌人的家人这样子的比较阴的作法,也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应该也算是对釜底抽薪之计的应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建议说,可以先灭了美国,那样台湾就会自然回归了,因为台湾的气势是来自那里的,如果这样能够成功的话,也算是对釜底抽薪之计经典应用了……可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釜底抽薪这个单词出自北齐魏收《为候景判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云过:“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了止水的沸腾,往开水里面再加凉水终究不是解决的办法,虽然你可以一直加到柴火烧完为止,但这样你的目的就很不明确了:你到底是想止沸呢还是无聊到烧水玩儿呢?最干净利索的办法就是拿掉汤底下的柴火,如此水就不会沸了——去掉汤底下的柴火,干人家水什么事儿啊?到底是水还是汤?原来在这句话里面,“汤”就是“水” 了……釜底抽薪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意思也就是说你首先要辨别明白这个是水,这个是锅,这个是吹火用的风箱,这个是柴火,这样你才能明白你要做什么,不要搞了半天才明白原来不是拆掉风箱而是拿掉柴火啊……?不过还有一种让你很迷惘的可能性,那就是你如果遇到红孩儿的话该怎么办呢?他的三昧真火是没有柴火可以拿掉的,其实好办——做掉他就成了!
  
  指挥员一定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击敌人的弱点,达到军心动摇,降低士气之险恶目的。
  
  人世间最惨烈的事情就是没有饭吃,而让人最胆战心惊而无法专心打仗的事情就是担心没有饭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这边的袁绍乘乱崛起。公元199 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十万”这个量词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好多次了,这似乎是古人用来形容人多势众的口头禅量词了,大家不要太过于计较是不是真的十万抑或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总是就是量很足的意思了)。当时,曹操守在官渡,兵力只有两万多人,硬拼的话得一个打五个,两军又是呈隔河对望状态。袁绍仗着人马多,派兵直接攻打白马(这是一个地名,不是一匹马)。曹操表面上放弃了白马,命令主力军往延津渡口移动,并在延津摆开渡河的架式。袁绍怕后方受敌,又率领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他那里知道曹操虚晃一枪之后,又派了精锐部队回袭白马,斩杀了颜良,初战大捷。
  
  袁绍虽然人多,还是拿曹操没办法,曹操还经常在河对岸对着袁绍竖中指,吐舌头,做鬼脸,气的袁绍脸都绿了……两个人就这样相持着,因为时间久远双方粮草供应都成了关键。人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力量大,坏处就是吃的多,袁绍这边已经撑不住了,连忙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把这些粮草堆放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地的乌巢。这袁绍也是,粮草重地却没有派重兵把守,曹操得知后决定偷袭乌巢,断了他们的饭。他亲自率领了五千精兵,举着袁绍的旗子,穿着袁绍这边的军装,一夜急行军,赶至乌巢。袁绍的部队还没有弄清楚状况,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火就将袁绍辛辛苦苦从河北拉来得十万车粮草烧了个干干净净,临了的时候还捎带把守粮的袁军杀了个清洁溜溜。
  
  袁绍这边想要封锁消息,结果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第二天士兵们就都知道粮草被烧了的消息了,各个担心没有饭吃,一时间军心浮动,议论纷纷……袁绍这时候也没了主意了。曹操撑这个时候发动了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了这时,十万的大军只管逃跑,什么都不管了。袁军大败,袁绍带领了八百个亲兵,艰难地杀出了重围,凄凉地回到了河北老家,从此再也没有勃起来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三十六计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按语]局面混乱不定,子弹乱飞,台风四起,空中飘着无数的内衣和子弹,地上的人跑的,走的,爬的,喊的,哭的,叫的,又下起了冰雹,冰雹砸到脑袋上的声音,砸烂屋顶掉进稀饭碗里头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交织成一片,又有一个冷血杀手举着枪潇洒的走在街上,于是又多了鸽子飞舞,落叶飘零,废旧报纸在其身后飘荡……场面可谓混乱,这个时候正就是你乘机去偷取书店里面摆着的那套装帧精美的你已垂涎已久的《三十六计》的好时机了……这一计在军事上面,古人早已经有了论述,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很多敌军已成“混水”的表现:部队多次被惊吓,兵士都嫌工资低总想回家种地,士兵们发牢骚,翻白眼,还总说死了算了这样的泄气话,军中开始传播小道消息和八卦新闻纷纷议论主帅和某一个知名女歌手有一腿,到处谣言不断说又要延长服役时间了又要扣发工资了家里面种田上的税又长了,士兵们摆出一幅不怕处分宁死不屈的样子,见了将领也不点头哈腰,而是竖中指或者吐口水……如果一个军队成了这个样子的话,这部队就已经乱到掉渣了,乱到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乘机捞鱼,夺取胜利——不过这得是上面叙述的那个军队是敌军的军队才好。即便敌军的水不混,我们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它给搅混咯,然后我们掌握牢牢地主动权。
  
  混水摸鱼,本来的意思是,水里面漂浮着很多泥沙,鱼们不敢打开眼睛只得闭着眼睛乱游一气,你可以乘鱼头大的时候去抓它,不过其实对于抓鱼的人来说,水那么混,靠眼睛看鱼也是有些困难的。此计用在军事上就是说当敌军里面混乱不堪六神无主的时候你可以乘机摸它一把,如此可以占到一定的便宜。对于大局势来说,当大局势一片混乱的时候,弱小的势力辨别不清楚方向,动摇不定,这个时候你如果伸出一只温暖的大手的话,就有可能得到对己方有利的结果。
  
  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或者说是混乱的局面不是只能等待的,而应该主动去搞乱它,搞大它,给它添乱,主动把水搅混,让一切事情乱起来,复杂起来,然后就可以借机行事了……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扰唐朝。朝廷派了张守圭担当幽州节度使,去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打幽州,都无功而返。可突干想来阴的,于是派使者去幽州探听唐军的虚实,他假装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这可突干真是搞不清楚状况,论起阴险来,蛮夷之族能阴险得过中原人士么?中土在研究怎么骗了人还让那人对你感恩戴德的时候,你们还在举着标枪追野兽呢……果然,这老张一眼就看出来他的那点小嘘嘘了,老张于是将计就计,客气的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的营中宣抚,并且耳语给王悔说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可突干没想到想要阴人反被人阴。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了热烈的接待,并且在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好多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举着花环热烈欢迎他的到来。晚上他参加了可突干为他摆设的酒宴,王悔在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很不一致,他拉拢了一个小兵,给了小兵一锭银子,从小兵口中谈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都与可突干又矛盾,两个人一直都是“口中喊哥哥,手里摸家伙”,都觉得自己比对方能打比对方要帅,互相时间很是不服气。
  
  王悔于是特意去拜访李过折,他假装不了解李过折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这里过折的面,大肆的夸奖可突干又能干,又孝顺,浓眉大眼的看上去就是一个真男人,真英雄,简直就是男人中的男人,英雄中的英雄……这李过折一听,差点气疯了,说可突干主张反唐,让其但陷于战乱,破坏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和美丽乡愁,契丹人民都讨厌他憎恶他。并且他还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情假意,可突干已经向突厥借了兵,用不了几天就要攻打幽州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人一旦忌妒心强,就会坏了大事。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而且还有强大的全国人民作后盾,可突干借多少兵都会无功而返的,还不如乘早弃暗投明,成早择木,如果脱离可突干,建功立业的话,朝廷保证一定会中用他,让他成为堂堂正正的大唐的将军。李过折怦然心动,被王悔点燃了叛变的火花,当时就一口答应下来。
  
  王悔完成任务,立刻告别契丹可突干返回幽州。翌日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然袭击了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还在梦中,一点防备都没有就被李过折砍下了脑袋,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和李过折大战一场之后……杀了李过折,可怜这李过折刚刚归顺朝廷就挂了。张守圭收看了现场直播之后,立刻派兵前来。一看契丹军营混乱入斯,到处都是火拼和群欧,于是他乘机发动了猛烈攻击,活捉了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4-29 14:30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