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社区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广西内河船舶建造喜迎春天

2019-5-21 10:23| 查看: 3216| 评论: 0|来自: 中国船舶报

大众船舶修造厂在桂平率先使用牵引下水法

得益于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广西水路运输持续快速发展,由此而带动了广西内河船舶建造业务逐年增长。

据广西船检部门统计,2018年,广西全区新造内河船舶305艘、32.1万总吨、59.3万载重吨,分别同比增长3.4%、42%和64.7%。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广西内河船舶产量有望达到250万载重吨,沿海船舶产量达到100万载重吨,年修造船约1000艘,这将是新世纪以来广西内河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最好成绩。

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论坛会上,广西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局长韦勇球指出,这正是广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不断推动水运交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体现。

发展红火:西江两岸重现造船热潮

据韦勇球介绍,2018年,广西全区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79亿吨,同比增长10%;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5.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4.2%。此外,截至2018年年底,广西已与东盟7个国家47个港口建立了密切的运输往来关系;北部湾港也已开通了42条集装箱航线,其中包括17条外贸直航航线、15条内贸航线,与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开展了贸易运输合作。

与此同时,西江干线的全面升级,也促进了船闸靠泊能力的提升。资料显示,2018年,广西船舶过闸货运量达2.84亿吨,同比增长27%。其中,广西梧州长洲枢纽船闸设计单向通过能力超过1.3亿吨,货物通过量1.32亿吨,同比大幅增长。

航运市场的复苏,也极大地带动了造修船业的转型升级。广西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农定筑告诉记者,如今广西内河船舶工业逐步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后船市低迷的阴影,西江两岸重现造船热潮。此外,相比过去内河船舶“吨位小、技术低、质量差”的情况,调整发展后的广西内河造船产业在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一方面,船舶吨位不断增大。据介绍,随着西江航道的升级,特别是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西江航线上可通航船舶吨位大幅增加。2018年,梧州长洲枢纽船闸过闸船舶平均载重吨位达到1659吨,比2017年同期增加137吨,船舶朝大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目前,广西新造内河船舶已逐渐发展为以3000吨级以上船舶为主,最大新船载重吨位达到5800吨。

为了提高营运效益,各船东也纷纷调整运力结构,淘汰“老、旧、小”船舶,新订造符合西江过闸船舶标准尺度和生活污水排放要求的船舶。

另一方面,广西内河船舶建造工艺不断提升。农定筑介绍说,近两年内河船舶建造市场逐步回暖,不少中小型造船企业开始投入资金更新生产设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此外,船企还积极与职业技术学校、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技术人才培训、产品研发等,着力提升技术水平。

隐忧犹存:产业转型尚需快马加鞭

市场回暖、订单在手,企业生存有了保障。在舒了一口气的同时,产业发展仍“喜中有忧”。

农定筑指出,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广西船舶行业面临着没有“家长”的迷茫。自国家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来,很多地区由行业协会承接相应的管理职权,而广西船舶行业企业却没有主体单位承接相关职权。目前,广西船企资质复查、生产认证以及申报、投诉均“无门”,十分尴尬。这对行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从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相比先进的造船省份,广西船舶工业依然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和管理水平落后等痼疾。据了解,目前广西内河船舶产品仍以散货船为主,这是目前航运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船型。业内专家认为,除了开拓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外,船企还应从突出绿色环保性能、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性等方向改进内河船舶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广西船企特别是民营船企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在安全、环保以及生产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这一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绝大多数民营船企仍然依靠租用河滩地、荒地、旱地作为造船生产、办公场所,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得不到保障;其次,部分船企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不足,即便有转型升级意愿的船企,大都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的困难;最后,行业准入门槛低,船企缺乏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的统一标准。

可喜的是,以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为代表的部分民营船企,已开始着眼长远,谋划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戮力做大做强。

记者在广西桂平市大众船舶修造厂看到,该厂新竖立的3台60吨门吊、75吨起重机,以及新建码头、等离子切割机、二氧化碳保护焊设备等已投入使用,为缩短建造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大众船舶修造厂董事长吴金德介绍,近年来,该船厂通过与央企深入合作,并借鉴现代造船模式中的分段建造技术,形成了在内河船舶大件制造、小部件制造等相关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广西内河船舶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大幅缩短了建造周期。

展望未来:紧跟“绿色智能”大趋势

船闸靠泊能力的提级,为广西内河船舶行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广西船企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广西拥有通航河流53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5873公里,在全国排第七位。自《西江航运干线过闸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实施以来,广西新建的西江航运干线过闸船舶1513艘、154万总吨、参考载重吨290万吨,这些船舶均为标准船型,全部符合船型标准化系列主尺度的要求,新建和转入的过闸船舶标准化率达100%,西江航运干线过闸船舶标准化“关后门”项目取得初步成效。以2013年度与2018年度新建船舶数据进行对比,可装运散货和集装箱的多用途船占比由11.4%增长至55.5%。

专家认为,随着货物运输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公转水”“铁水联运”不断推进,水路运输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完善,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多元化、高效化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据北部湾港口局、广西船舶检验局副局长谭健文介绍,目前西江加快建设3000吨级航道,加强沿途港口码头规划,加之物流和货种运输需求扩大,大型船舶将更具经济性,汽车滚装船、化学品集装箱船、罐装水泥船等专业化船舶的市场需求将扩大。下一步,广西将加快调整水运结构,紧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广西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根据规划,广西还将全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架构“一湾一江一通道”,打造面向东盟、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水上堡垒”,积极对接和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全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过程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然需要航运与造船业的有力支撑。”韦勇球表示,对此,广西船检局将以加强船舶研究为载体,强化科技研究成果一体化转化,从构建高质量和绿色水运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进船检技术规范制定和船型标准化工作,在内河航道建设管理以及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多元化、高效能化等方面发力,助推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船型标准化方面,北部湾港口局已开展《广西1000吨以下船型标准化系列设计研究》《西江航运干线2000吨和30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船船型系列研究》等;在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开展了西江干线货运船舶动力节能技术研究、西江运输船舶能效监测与管理、西江干线多用途货船高效推进螺旋桨开发与应用研究等;在区域性船舶技术法规方面,制定了《广西钢质内河挖砂/运砂船舶检验暂行规定》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定筑也表示,广西造船工程学会将着力引导船企升级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强沟通交流,为广大中小型船企提供技术与战略指导。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4-20 06:20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返回顶部